《望江南·重阳日》是南宋词人康与之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重阳遇雨,上片写雨势之大以及人之所见,下片写遇雨之状以及人之所历,各有侧重。全词风调谑而仍雅,宕而不野,疏而不放,紧紧围绕重阳遇雨来写,结尾翻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余味无穷。
重阳(1)日,四面雨垂垂(2)。戏马台(3)前泥拍肚(4),龙山(5)路(6)上水平脐(7)。淹(8)浸倒(9)东篱(10)。
重阳佳节,雨水从四面八方落下,戏马台前的泥水能溅到人的胸前,龙山路上的积水能浸到人的肚脐,把院子东边的篱笆淹浸到倒下。
茱萸(11)胖,黄菊(12)湿齑齑(13)。落帽孟嘉(14)寻箬笠(15),漉巾(16)陶令(17)觅(18)蓑衣。都道(19)不如归。
茱萸沾雨而显得湿重,黄色的菊花也因雨而湿润。这时,帽落而不觉的孟嘉在寻找箬笠,曾脱巾漉酒的陶渊明也在寻找簑衣,人们都说不如回家去。
(1)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四面雨垂垂:一作“阴雨四郊垂”。垂垂,落下。
(3)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东晋义熙年间,刘裕于重阳时在此大会宾僚并赋诗助兴。
(4)泥拍肚:指泥水溅到胸前。
(5)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6)路:一作“会”。
(7)水平脐:水浸到肚脐,形容水深。
(8)淹:一作“直”。
(9)倒:一作“到”。
(10)东篱:泛指赏菊之地,古人每逢重阳,总要赏菊饮酒。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古代风俗,重阳节佩带茱萸,以祛除病邪。
(12)黄菊:一作“菊蕊”。
(13)齑齑:一作“滋滋”。
(14)落帽孟嘉:《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有风至,吹嘉帽堕地,嘉不觉之。”
(15)箬笠:用箬竹叶或篾编结而成的斗笠。箬,箬竹,茎高三、四尺,叶宽而大,可编制器物,还可以包粽。
(16)漉巾:一作“休官”。
(17)陶令: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故称。
(18)觅:找,一作“买”。
(19)道:说。
据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望江南·重阳日》此词是词人“重九遇雨,奉敕口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