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重阳日

康与之 〔宋代〕 康与之

重阳日,四面雨垂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路上水平脐。淹浸倒东篱。

茱萸胖,黄菊湿齑齑。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江南·重阳日》是南宋词人康与之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重阳遇雨,上片写雨势之大以及人之所见,下片写遇雨之状以及人之所历,各有侧重。全词风调谑而仍雅,宕而不野,疏而不放,紧紧围绕重阳遇雨来写,结尾翻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余味无穷。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重阳(1)日,四面雨垂垂(2)戏马台(3)泥拍肚(4)龙山(5)(6)水平脐(7)(8)(9)东篱(10)

重阳佳节,雨水从四面八方落下,戏马台前的泥水能溅到人的胸前,龙山路上的积水能浸到人的肚脐,把院子东边的篱笆淹浸到倒下。

茱萸(11)胖,黄菊(12)湿齑齑(13)落帽孟嘉(14)箬笠(15)漉巾(16)陶令(17)(18)蓑衣。都(19)不如归。

茱萸沾雨而显得湿重,黄色的菊花也因雨而湿润。这时,帽落而不觉的孟嘉在寻找箬笠,曾脱巾漉酒的陶渊明也在寻找簑衣,人们都说不如回家去。

注释

(1)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四面雨垂垂:一作“阴雨四郊垂”。垂垂,落下。

(3)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东晋义熙年间,刘裕于重阳时在此大会宾僚并赋诗助兴。

(4)泥拍肚:指泥水溅到胸前。

(5)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6)路:一作“会”。

(7)水平脐:水浸到肚脐,形容水深。

(8)淹:一作“直”。

(9)倒:一作“到”。

(10)东篱:泛指赏菊之地,古人每逢重阳,总要赏菊饮酒。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1)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古代风俗,重阳节佩带茱萸,以祛除病邪。

(12)黄菊:一作“菊蕊”。

(13)齑齑:一作“滋滋”。

(14)落帽孟嘉:《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有风至,吹嘉帽堕地,嘉不觉之。”

(15)箬笠:用箬竹叶或篾编结而成的斗笠。箬,箬竹,茎高三、四尺,叶宽而大,可编制器物,还可以包粽。

(16)漉巾:一作“休官”。

(17)陶令: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故称。

(18)觅:找,一作“买”。

(19)道:说。

创作背景

据清代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望江南·重阳日》此词是词人“重九遇雨,奉敕口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望江南·重阳日》此词上片写雨势的猖獗,下片写登高遇雨的狼狈相,皆以夸张调侃出之。上片的发端纯用口语,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阴雨,朴拙而平淡之极,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现实,连用“戏马台”、“龙山路”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既切合题旨,又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冶雅俗于一炉,合事意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一个雅俗互补的有机的统一体。接着的“淹浸倒东篱”承接“阴雨”而来,同时也为下片的“黄菊”和“陶令”作伏线,使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片去。这里,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始终紧紧地把握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

过片的“茱萸胖,黄菊湿齑齑”正如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所谓的“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用“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茱萸”和“黄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龙山路”和“东篱”等重阳事物,便是“词意断而仍续”;上片写雨势之大,写人之所见,下片写遇雨之状,写人之所历,都是写重阳遇雨,而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在这断续分合之间,充分体现了此词的“吞吐之妙”。接着的“落帽孟嘉”与上片的“龙山路上”相呼应;“漉巾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最后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据周必大的 《二老堂诗话》记载,曾有人把这句改为“两个一身泥”,周必大径云“非也”。其所以为非,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相应的衬补与收结。“不如归”本是诗词中雅言,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与其“寻箬笠”、“买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在屋下安稳坐地,便淋不着矣。翻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全词谑而仍雅的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

作者简介

康与之

康与之

宋代诗人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伯可著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