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堪为抒情名篇。
百感(1)中(2)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由,一声画角夕阳照在楼头。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3)何年恨即(4)休?
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到哪年愁恨可与芳草一同罢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5),道非身外更何求。
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
谁人得似(6)张公子(7),千首诗轻(8)万户侯。
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1)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2)中:一作“衷”,指内心。
(3)芳草:象征贤者。
(4)即:一作“始”。
(5)睫在眼前长不见: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长:一作“犹”。
(6)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7)张公子:指张祜。
(8)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至六年(846年)杜牧池州刺史任上。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