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

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

谷口暮云知郑重,林梢残照故分明。

洛阳见说兵犹满,半夜悲歌意未平。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怀州子城晚望少室》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战后景物的描写和对山河失守、战乱难平的严峻形势的说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极度伤感的心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河外(4)青山展卧屏(5)并州孤客(6)倚高城。

黄河外屹立着巍巍青山,就像是展开了如画的卧屏,来自并州的孤独客子,凄惶地倚在怀州的高城。

十年旧隐(7)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8)

那十年隐居的旧地,如今被抛弃在什么地方,这一片伤悲的心境,便是那高手也描画不成。

谷口暮云知郑重(9),林梢残照(10)故分明。

山谷口暮云渐生,上下翻卷,像是懂缠绵情意,恳切殷勤,林梢上夕阳返照,馀辉缕缕,却显得分外光亮,分外鲜明。

洛阳见说(11)兵犹满(12),半夜悲歌(13)意未平。

如今的洛阳城里,听说战斗仍未平息,半夜里我放声悲歌,终究是心潮难平。

注释

(1)怀州:在今河南沁阳,北倚太行,南临黄河,是洛阳北面的军事重镇。

(2)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就是内城。

(3)少室山:嵩山的东峰,在河南登封北。

(4)河外:黄河南岸。古人称黄河以北地区为河内(大约相当于今河南一带),少室山在黄河南岸,因此说是“河外青山”。

(5)卧屏:放置在床头的屏风。

(6)并州孤客:指诗人自己。元好问祖籍山西忻州,古属并州。

(7)十年旧隐:住了十年之久的隐居旧地。这里是指当时已经失陷的登封。元好问自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至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在河南登封闲居,前后达九年之久。十年,是举其整数而言。

(8)画不成:难以描画。

(9)郑重:形容情意殷勤,缠绵恳切。

(10)残照:夕阳的余晖。

(11)见说:听说。

(12)兵犹满:仍然塞满了兵戈。意思是战乱仍未平息。

(13)悲歌:悲壮的歌声。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金国的中京洛阳(今河南洛阳)被蒙古军攻破,留守撒合辇兵败自杀。蒙古军退后,中京人推举强伸领兵二千五百拒守,击退了蒙古军以后的多次进攻,守住了中京。《怀州子城晚望少室》该诗大约就作于这个时候。

文学赏析

首联写景 ,少室山横卧在黄河之南,与怀州隔河相望。如同一扇巨大的屏风。挡住了诗人的视线,望不见故乡的青山。孤独的诗人徘徊在高城之上,倚着颓败的城墙,极目眺望,却无心欣赏眼前开阔辽远的景色。

颔联抒情。在漫长的岁月中,诗人经历着战争和流亡的痛苦。物是人非,多少年的伤心往事难再提起,壅塞在诗人心头的巨大的隐痛无法形容。诗人用词高妙,极富表现力,“抛何处”“画不成”,语意看似朦胧,却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反而更加准确地表现诗人时光虚掷生命浪费的感慨,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困惑和迷茫。

过于沉重的情感,充塞着诗人的视听,使诗人无法呼吸。于是,他在颈联中又一次将视线投向了眼前的景物:山谷口的暮云缓缓而生,显得舒缓平稳。而挂在林梢的夕阳余晖,也格外地明亮澄澈。自然的有情,似乎稍稍缓解了诗人心头的郁闷,然而却更加映衬出社会的动荡,世事的无常。

尾联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虽然战斗暂时告捷,但元蒙军仍如燎原之火,到处蔓延,城内也仍危机四伏。战争间歇,士兵的歌声在夜深人静之时显得更加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在艺术上,《怀州子城晚望少室》全诗善于融情于景。五、六两句写来景中有情,更是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