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玉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鲁迅全集》,诗中巧妙地引用国民党官僚申斥学生的话,并加以驳斥,通过对比学生和玉佛不同的遭遇,又运用了一些口语,讽刺了他们贪财的本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极其生动。
寂寞空城(1)在,仓皇(2)古董迁(3)。
寂寞冷落的北京城依然还在,大批文物仓皇中被盗运出城。
头儿(4)夸大口,面子(5)靠中坚(6)。
头儿夸下抗日海口已成泡影,用大学生掩饰他们卖国罪行。
惊扰(7)讵言妄(9)?奔逃只自怜。
青年学生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怎能责怪他们妄自惊扰逃奔。
所嗟(10)非玉佛(11),不值一文钱(12)。
学生该自叹不如一尊白玉佛,竟贱到不值一文钱遭人看轻。
(1)空城:北京城。
(2)仓皇:匆促而慌张。
(3)古董迁:国民党将珍藏在故宫的大批文物运到南京。
(4)头儿:指国民党首脑。
(5)面子:指国民党的面子及行动。
(6)中坚:核心力量。指当时的大学生。
(7)惊扰:惊动扰乱。
(8)讵云:怎么说。
(9)妄:荒缪,轻率。
(10)嗟:叹息。
(11)玉佛:这里代指贵重的金银财宝。
(12)不值一文钱:指大学生们叹息自己不如玉佛值钱。
《学生和玉佛》这首诗写于1933年1月30日,出自杂文《学生和玉佛》。当时北平局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担心北平保不住,故将大量的文物运到南京,防止被日军抢夺。当局以“战略关系”和“诱敌深入”为借口,放弃北平,既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于是以此为话题,创作此诗予以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