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

袁崇焕 〔明代〕 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边中送别》是明代军事家、诗人袁崇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送同乡亲友南回的诗。首联点明亲友和自己离家的时间,又点出送别边中。颔联写亲友回乡,不必挂念自己的安危留去。颈联表白了自己守卫辽东的目的,收复失地的决心。尾联表示自己功业未立失地未复,感到惭愧。此诗借景抒情,不雕不典,骨格豪迈,意象阔大,有别于普通送别诗写离愁别绪的俗套。全诗气势雄浑,音节清亮,对仗工整,诗意高远,不落俗套,称得上是边塞诗中的精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离家已经五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

欲知肺腑(1)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

策杖(2)只因图雪耻(3)横戈(4)原不为封侯(5)

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

故园(6)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7)尚未收。

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注释

(1)肺腑:比喻内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曰:“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2)策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魏徵《述怀》诗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3)雪耻:雪洗耻辱。《淮南子·泛论训》载:“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抱怨雪耻。”

(4)横戈:横握戈矛,对敌作战。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之雄姿。陆游《长杨赋》诗曰:“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5)封侯:指班超万里封侯的故事。《后汉书·班超转》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6)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诗曰:“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7)边尘:指边境战事。戴叔伦《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诗曰:“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创作背景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后,任命被排挤而告老还乡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约在天启六年(1626年)前后,家乡亲友到边关探望袁崇焕,《边中送别》此诗为送别亲友返乡之作。

文学赏析

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古往今来,书写离情别绪之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边中送别》堪称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此诗既无离愁别绪,无卿卿我我,更没有缠绵悱侧的依依不舍。高适《别韦参军》诗曰:“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作为明朝擎天一柱的辽东重臣,袁崇焕借送别赋诗之际,表达了自己为社稷安危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英雄气概。

首联切题,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场景、氛围。起句中一个“悠”字,含有无尽怅惘:其一,悠思,思念亲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联想到诗人在《忆母》诗中所言:“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令人不忍卒读。其二,悠远,故土遥远。“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诗人此时率众镇守辽东,而故乡却远在广西藤县,乡关远隔,路途遥远,其三,悠久,离家五载。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古训曰:“父母在,不远游。”而现在诗人的亲友要返乡与家人团聚了,当此情境,感慨良多。

接下来诗人用“寒浸宝刀”一语,对自己身着戎装送行,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一个“寒”字,点明时令是秋冬时节。宝刀为寒气所浸,凛凛然而有杀气,不禁令人想起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曰:“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看来,诗人身着戎装送别亲友的行为的确有点异乎寻常。

至于诗人戎装送别的原因。颔联两句对此作了诠释:“想要知道我的真实想法,只有在生死关头才会明白,何必从一己的安危来讨论去留的问题呢?”原来,诗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一个“何用问”,态度坚定果敢,不容置疑。是啊,在社稷危难之际,个人的去留生死都不算什么了。“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则是对上联“留”字的深入开掘。“留”下来,横刀立马血战沙场。图的是为国雪耻,而不是为自己封侯。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诗曰:“功名只向马上取。”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为某些人谋取爵赏的重要途径。“横戈原不为封侯”则是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否定。世人津津乐道的“封侯”,尽是将士血染成袁崇焕在《偕弟煜夜坐有作》诗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韬钤深处》诗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二人可谓意气相投。可见,卫国、反战、和平,这才是诗人“杖策”、“横戈”的终极目标。这两句诗,掷地有声,将诗人的爱国情思推向顶峰,成为全诗画龙点睛之笔。

绷紧之琴弦,在奏出憾人心魄的强音之后,会有一段间歇,使激情稍缓。如此方显得张弛有致,跌宕多姿尾联的前句“故园亲侣如相问”,不仅语调舒缓,而且还暗用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典故。诗人有家不归之原因,诗人自己作了回答:边尘未净,心怀惭愧,岂能归乡?其报国之志,如同玉壶冰心,纯洁且坚贞这两句诗用典使事,不露行藏,把言外之意、象外之景、弦外之音尽付读者自思。

作者简介

袁崇焕

袁崇焕

明末抗清名将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曾任福建邵武县令、兵部职方主事。天启二年(1622年)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曾先后击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亲率的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军的进攻,升授辽东巡抚。崇祯帝即位,授他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星夜驰援,因崇祯帝中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被冤杀。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