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送终》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抒写给妻子送葬的场面和作者惨痛的心境,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作者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作者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
奄忽(1)逾时节,日月获其良(2)。
倏忽之间,时间已经过去,通过占卜选定了宜下葬的日子。
萧萧(3)车马悲,祖载(4)发中堂。
车马的嘶鸣之声听起来是如此悲凉,在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后从中堂出发。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本愿终身与你居住于此,谁知旦夕之间你我已天人永隔。
斯须(5)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多等待一会儿又有何益,最终是要埋葬于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6)。
灵柩行出了都城南门,向南远望,草木郁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7),恸哭宿风霜。
日暮时分听说已到达了墓地,为旧日的风霜悲恸哀哭。
晨迁俯玄庐(8),临决但遑遑(9)。
清晨迁移至坟墓,到了诀别之际内心茫然凄惶。
方当永潜翳(10),仰视白日光。
你将要永远埋葬于地下,无法再看到明亮的阳光。
俯仰(11)遽终毕,封树(12)已荒凉。
短的时间之后就已完毕,封土栽树之后,墓地变得荒凉。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13)。
我独自留下不愿离去,欲要离开时内心纠葛、郁结难解。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年幼的孩子知道已永远失去了母亲,捉住我的衣裳号啕大哭。
即事犹仓卒(14),岁月始难忘!
眼前之事是如此仓促匆忙,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难以忘怀。
(1)奄忽:倏忽,忽然。
(2)日月获其良:指通过占卜得到宜下葬的日子。
(3)萧萧:马嘶声。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4)祖载:古代在将葬之际,在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后汉书·蔡邕传》中,郑玄注曰:“祖特将葬祖祭于庭,载谓升柩于车也。”
(5)斯须:一会儿,指时间短暂。
(6)郁苍苍:形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7)造:到达。
(8)玄庐:墓穴。
(9)遑遑:惊惶不安、茫然失措的样子。
(10)潜翳:潜藏遮蔽,指埋葬地下。潘岳《悼亡诗》:“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11)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12)封树:封土载树,指墓地。
(13)结中肠:内心郁结难解。
(14)仓卒:仓促,匆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惨晶泣血,悲怆欲绝地痛呼: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伤逝》)在痛定之后,又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其中就有《送终》这首诗。
这首《送终》诗,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这来自诗人的血性,他向妻子的亡灵捧出了一颗淳良挚爱的殷红的心。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充满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究竟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而叙事时又十分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避免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同情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也没有什么用,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埋葬在山冈上的。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表面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