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近代〕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是中国女革命家秋瑾的诗作。此诗因事而发,抒发对日俄帝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争夺战争的气愤和决心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奋斗终身、甘洒热血力挽乾坤的革命豪情。全诗语言雄健明快,感情真挚悲壮,气势豪迈奔放。在构思上,开头两句写赴日蒙情,中间四句写见图生情,感情万端。后两句又引吭高歌,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理想光芒。短短八句,回旋激荡,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里乘风(1)去复来(2)只身东海(3)挟春雷(4)

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忍看(5)图画(6)(7)颜色(8),肯使江山付劫灰(9)

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10)救时(11)(12)出群才(13)

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拼将(14)十万(15)头颅血,须把乾坤(16)力挽回。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

(1)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

(2)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秋瑾光绪三十年仲夏东渡,次年春回国;是年六月再次赴日,同年十二月返国。

(3)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

(4)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5)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

(6)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

(7)移:改变。

(8)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

(9)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10)浊酒不销忧国泪: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

(11)救时:挽救时局命运。

(12)仗:依靠。

(13)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14)拼将:舍弃。将,语助词。

(15)十万:泛言极多。

(16)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创作背景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这首诗约作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秋瑾第二次去日本的船上,是写给日本银澜使者的。一说作于此年十二月归国途中。作者于光绪三十年(1904)夏天东渡日本,同年冬(一说次年春)因事返国;次年六月再去日本,十二月返回。她在船上见到了《日俄战争地图》不禁感慨万分,又值日本人向她要诗,于是她便写了这首悲壮的诗。龚本题作“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史迹》题作“日人银澜使者索题,并见日俄战地,早见地图,有感”。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霸占了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光绪二十七年(1901)日本又发动了“日俄战争”,夺取了库页岛南部,取得了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权益。中国的领土在一天天被割让。作者看到中国的领土并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版图,心中的怒火难以按捺。她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推翻清朝政府,挽救祖国危亡,于是慨然提笔写下此诗。

文学赏析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此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诗中作者对日俄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极为愤恨,对民族前途深为忧虑,表示一定要不惜巨大牺牲,推翻腐败的清王朝,挽救祖国的危亡。

首联,诗人化用了家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激情澎湃的画卷。在茫茫的海面上,年轻的女革命家,只身一人,踏着波涛,英姿飒爽,为祖国前途,革命事业奔走操劳,“挟”字气冲霄汉,把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颔联意境陡转,抒发了她见地图后的愤怒和对祖国的深情至爱。见到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大地,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诗人痛心疾首,宛若刀绞。“忍”字饱含血泪,催人猛醒,蹦跳着诗人热爱祖国之心,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愤恨。看到美好的江山被清政府拱手让出,葬送在日俄战争的火焰之中,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怎“肯“答应,怎能不抗争呢?两句皆用反问句,使读者感到诗人的爱国感情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势不可挡。

颈联中“浊酒难销忧囯泪”,慷慨沉郁,表明借酒浇愁是不能消除忧国之情,也不能抹拭奔涌的热泪的。诗人否定了当时有些人持有的消极悲观态度,代之以高昂的战斗豪情。“救时应仗出群オ”一句,提出积极的主张,希望有更多的革命志士涌现出来。秋瑾感到救国教民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依靠更多的人一起干才行。“应”字反映了她的这种热情期待。

尾联又回到首联的意境上,格调更为昂扬,充满了崇高的理想,“拚”字,升腾着愤怒的火焰,表达了诗人愿与无数革命者一道,跟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诗人用“拚将十万头颅血”的雄伟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内心活动,既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又闪烁着强烈的斗争锋芒。“须把乾坤力挽回”中的“须”字表达了义无反顾的钢铁意志。“力挽回”三字掷地有声,显示了诗人的拼命精神,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两年后她献出了自己的“头颅“和“鲜血”,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成为辛亥革命前夕鼓舞全国民心的伟大爱国者。

秋瑾的诗辛辣尖锐,吐气如红,直抒胸臆,刚健遒劲,豪迈雄浑,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则在浪漫主义的底色上,积淀着对现实的悲愤观照,载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光彩。诗歌一开始就出手不凡,情调高亢,洒满豪情。万里重洋,只身漂渡,为寻真理救祖国,回还往复,上下求索。一张日俄战争图撞入她的视线,它却代表了一场罪恶的战争,书写着民族的屈辱。诗人由此仿佛看到了东北大地的战火,感到了祖国命运的危急,一时心潮难平,禁不住发出了蓄势千钧的吼声。列强的侵凌,朝廷的无能,内政的腐败,志士仁人的被戮遭逐,中华大地“沉阴噎噎、万马沉寂”,使诗人感到巨大的隐忧。忧时感世,潸然泪下,忧国忧民,心急如焚。斗室苍茫,万家酣梦,天下兴亡,舍我其谁!于是,国运在肩,慷慨激愤,一腔豪言,满腹壮誓,迸动于衷,脱胸如雷。诗歌在一种豪言壮誓中奏出了它的最强音。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这是一首壮怀激烈的抒情诗。它没有采采流水的蕴藉,没有蓬蓬远春的隽逸,它放弃了蜂蝶的如缕缱绻和丁香的幽怨感喟,它和时代的风云融为一道,紧紧地拥抱祖国大地的灵与肉,是从被历史的和声所席卷的心灵中产生出来的雄浑歌唱。它是浪浪的天风,它是苍苍的海山,它把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无限焦虑激活成情感的波涛,最终唤发为狂飙的呐喊。

作者简介

秋瑾

秋瑾

辛亥女杰、巾帼英雄,中国女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徐锡麟相约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殉难。善诗歌,有《秋瑾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