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是近代诗人秋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的前四句写祖国危难,叹国民未醒,作者借用“铜驼荆棘”的典故,唤醒国民,正视现实;后四句写文人想投笔从戎,弃文习武,闺中妇女也想洗尽铅华,披坚执锐。全诗笔力雄健,感情深挚,充满感时忧国的精神。
竟有危巢燕(1),应怜故国驼(2)!
竟有居住在即将倾覆的燕巢之中的燕子,应叫人哀怜将见到祖国的沦亡了!
东侵(3)忧未已,西望(4)计如何?
对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还没有忧愁完,西方的帝国主义又来侵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呢?
儒士(5)思投笔(6),闺人(7)欲负戈(8)。
读书人准备投笔从戎,妇女们将要扛起武器拯救国家危亡。
谁为济时彦(9)?相与挽颓波(10)。
谁是那拯救国家危急时局的豪杰,和我一同挽回这既倒的局势。
(1)危巢燕:典出《孔丛子·论势》中的一则寓言:有燕子在屋梁上做窝,母子相乐。后来烟囱里起了火,房子将要被焚毁了,燕子还不知道害怕。比喻大祸临头而不知。
(2)故国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 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故国,指国家、民族。驼,这里指国家民族将遭厄运了。
(3)东侵:指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4)西望:指英美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
(5)儒士:读书人,文人。
(6)投笔:掷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砚问乎?”后因以投笔喻弃文就武。
(7)闺人:妇人。此作者自谓。
(8)负戈:扛起武器。
(9)济时彦:匡世之士。彦,古代对有才学之士的美称。
(10)颓波:下流的水势。比喻颓危的国势。
《感事》这首诗约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年春,义和团进驻天津、北京。八月,英、美、俄、法、日、德、意、奥等八国联军自天津出发,进犯北京,至十一月联军增兵到十万左右,妄图瓜分中国。十月,东北三省又全被沙俄侵占。国家民族,多灾多难,亡在旦夕。诗人有感于国难,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