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废林泉寺》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首五言小律,此诗描写的是一座因会昌法难而被拆毁的寺庙。废弃的寺庙旁边溪水仍清澈地流淌,坍塌的寺墙四周山峰依然耸立,僧人已不见踪影,暮鸟却依然归来,游人在怀念山寺里传出的钟声,流露出了一种“寺庙虽毁,禅心犹存”的思想。全诗情景交融,感慨深沉,蕴含着不拘修道形式的禅文化精神。
废(2)寺碧溪上,颓垣(5)倚乱峰。
寺院废弃碧溪旁,寺墙倒塌群山中。
看栖归树鸟(6),犹想过山钟(7)。
眼看暮鸟栖旧树,心随晚钟过山峰。
石路寻僧(8)去,此生应不逢。
沿着石路寻僧去,只恐此生难相逢。
(1)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省贵池县。杜牧曾于此任过州刺史。
(2)废:废弃的。
(3)林泉寺:在贵池县内西街。唐废后,宋太平兴国初改建改,建后称太平罗汉寺。
(4)废寺:荒废的寺庙。
(5)颓垣:残墙,倒塌的墙。颓,坍塌。垣。墙。
(6)看栖归树鸟:即看鸟归栖树。
(7)犹想过山钟:想象着当年晚钟敲响,在山间回荡的情景。犹,还。过山钟,声音传过山峰的庙里大钟。
(8)僧:和尚。
晚唐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间,唐武宗大力打击佛教势力,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林泉寺就是这一时期被拆毁的寺庙之一。经过这次打击,佛教许多宗派一蹶不振,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佛教禅宗,在晚唐却更加兴盛起来。杜牧亲身经历了“会昌法难”,而据史料记载地处池州的九华山佛教当时并未受到冲击,人们普遍认为时任池州刺史的杜牧起到了保护九华的关键作用。这可以看出杜牧对“灭佛”运动有所不满。《池州废林泉寺》此诗的创作当与这种心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