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自渴(1)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2)其上。有泉幽幽然(3),其鸣乍大乍(4)细。渠之广,或咫尺(5),或倍尺(6),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7)石而往有石泓(8),昌蒲被(9)之,青藓(10)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11)小潭。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12),睨若无穷,然卒(13)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14),可列坐而庥(15)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16)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17)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18)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1)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2)桥:架桥。
(3)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4)乍大乍:乍,连词,或者。
(5)或咫尺:或,有时。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6)倍尺:二尺。
(7)逾:越过。
(8)泓:深潭。水深而广。
(9)被:通“披”,覆盖 。
(10)藓:苔藓。
(11)堕:落,流。
(12)纡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13)卒:最终。
(14)箭:小竹。
(15)庥:同“休”,休息。
(16)酾:分流,疏导。
(17)遗:留给。
(18)蠲:古同“涓”,清洁。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石渠记》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