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杨炎正 〔宋代〕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是宋代词人杨炎正于淳熙五年(1178年)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写景,叙述登上高楼后饮酒赋诗,纵目远眺,眼前展现出一幅空旷辽阔的秋日江山图。下阕抒情,描写北望中原,感慨神州沉陆,自己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寒眼(1)乱空阔,客意不胜秋(2)。强呼斗酒,发兴(3)特上最高楼。舒卷(4)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5)欺客,分冷入衣裘。

深秋季节,江面空阔,一阵寒风吹来,眼睛被吹得发涩,顿感寒意,让我这个他乡之客不胜秋意悲凉。为了驱散这些忧愁,我呼酒登楼,登上了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江山壮丽如画,巧夺天工。长江波涛汹涌,那下面的鱼龙应当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啸着吧,而我却没有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江上的寒风霜露总是善于欺负客居之人,将它们的寒气吹入我的衣裘中,让我顿感寒冷。

忽醒(6),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7)若为(8)谋。此意仗江月,分付(9)与沙鸥。

寒意让我顿时清醒,满腔豪情都化成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徒然兴叹悲鸣。我一直胸怀报国壮志,却报国无门,空自白了鬓间须发。平生空有一腔意气,现在却只剩了憔悴,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为,一展襟怀?只有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鸥能够了解我的心意,就让它们陪我度此残生吧。

注释

(1)寒眼:眼睛被江上冷风吹得发涩,感到寒意。

(2)不胜秋:禁不住秋天的愁苦。

(3)发兴:引发兴致。

(4)舒卷:舒,伸展。卷,卷起。

(5)巧:善于。

(6)然:助词,表状态。

(7)岁晚:晚年,暮年。

(8)若为:怎样。

(9)分付:交付。

创作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词人与辛弃疾二人从水路旅游,经过扬州,登上了多景楼,感怀伤景,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这首词。

拼音版

shuǐdiàotóu··dēngduōjǐnglóu

hányǎnluànkōngkuòshèngqiūqiángdòujiǔxìngshàngzuìgāolóushūjuǎnjiāngshānhuàyīnglóngbēixiàoxiáyuànshīchóufēngqiǎofēnlěngqiú

xǐngránchénggǎnkǎiwàngshénzhōuliánbàoguókōngbáifēntóudōupíngshēngzhǐzuòjīnqiáocuìsuìwǎnruòwèimóuzhàngjiāngyuèfēnshāōu

作者简介

杨炎正

杨炎正

宋代文学家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的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岁始登第,为宁县簿。庆元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有《西樵语业》一卷,存词三十八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