罴说

柳宗元 〔唐代〕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罴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性作品。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人,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含义深刻,为警世佳作,且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鹿畏貙(1),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2)人立,(3)有力而甚(4)人焉。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5)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6)百兽之音。寂寂(7)持弓矢罂火(8),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9)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10)而至。其人恐,因为(11)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12)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13)之。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今夫不善内(14)(15)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注释

(1)鹿畏貙:貙,兽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

(2)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3)绝:极,非常,特别。

(4)害:伤害。

(5)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6)吹竹为:吹竹,吹小竹管。为,模仿。

(7)寂寂:清静无声。一作“昔云”。

(8)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

(9)伺:等候 。

(10)趋:快步行走。

(11)因为:因,于是。为,模仿。

(12)亡:逃跑。

(13)捽搏挽裂而食:捽(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食:吃。

(14)善内:改善内部。

(15)恃:依仗,依靠。

创作背景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强大,威胁国家统一,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伐,结果获胜的藩镇更加强大,对国家造成更大的威胁。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罴说》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期,就是针对这个社会局面而创作的寓言性杂文。

拼音版

shuō

鹿wèichūchūwèiwèizhīzhuàngrénjuéyǒuérshénhàirényān

chǔzhīnányǒulièzhěnéngchuīzhúwèibǎishòuzhīyīnchígōngshǐyīnghuǒérzhīshānwèi鹿mínggǎnlèizhìhuǒérshèzhīchūwén鹿érzhìrénkǒngyīnwèiérhàizhīchūzǒuérzhìkǒngyòuwèiwángwénérqiúlèizhìrénzuówǎnlièérshízhī

jīnshànnèiérshìwàizhěwèiyǒuwèizhīshí

作者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