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闻杜鹃》是北宋诗人洪炎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四句通过南国二月已是晚春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怀;后四句写当更深夜静,诗人在北窗下,朝着远在北面的家乡,不免勾起不绝如缕的思念。全诗以杜鹃的悲鸣与诗人哀伤喟叹汇在一起,不但渲染了流落异乡的悲愁,而且也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其所用字句都很寻常,但感情真挚动人,极富感染力。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1)。
二月里在山中就听到了杜鹃的悲啼,各种花草争芳斗艳的光景已经停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2),啼鸟区区(3)自流血。
没等到暖风吹拂绿树早已繁茂成阴,何用小小的杜鹃声声哀鸣枉自啼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北窗下移灯四面张望时间已近三更,又听见南山高林中不时传来鹃啼声。
言归汝亦无处归,何用多言伤我情!
你叫着“不如归去”其实你也无处可归,何苦声声催归以至引起我伤感动情!
(1)消歇:休止,消失。
(2)熏风:和暖的风,即春风。借指初夏。
(3)区区:辛苦的意思。
钱钟书《宋诗选注》谓此诗“是金兵侵宋,炎逃难时所作”。据阙名者所著《洪炎小传》云:“靖康初,炎家洪城(今江西南昌)”。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洪州,至次年四月退出。建炎四年(1130)二月,洪炎避居金溪。《山中闻杜鹃》此诗应即写于此时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