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台哭所思

谢翱 〔宋代〕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西台哭所思》是宋末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首哭祭诗。全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中表现作者对文天祥的哀痛和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残年(1)知己(2),白日下荒台。

已经是岁末,我来到西台,恸哭英勇就义的知己文天祥;时已黄昏,凄凉的落日,照在荒凉的台上。

泪落吴江(3)水,随潮到海回。

当年我在吴江哭祭你的泪水,洒入江中,随着潮水流淌;今天又随着潮头流到我面前,与新泪一起,充满这富春江。

故衣(4)犹染(5)后土(6)怜才(7)

你走了,你那溅满鲜血的朝衣,那血定然已经化碧;我悲愤地呼叫,皇天后土,怎不爱才,让你过早地凋亡。

未老山中客(8),唯应赋八哀(9)

如今只剩下我,还未步入老年,埋迹山林,无所作为;只能够赋诗悼念,凄伤彷徨。

注释

(1)残年:本义是衰年,这里作残冬解。按文天祥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冬天被害。

(2)知己: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3)吴江:指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严子陵钓鱼台在富春江上。

(4)故衣:死者的遗衣。

(5)碧:碧血,《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6)后土:皇天后土,指天地,后土是土地神。

(7)怜才:爱惜人才。

(8)山中客:作者自称。

(9)八哀:杜甫有《八哀》诗,哀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璡、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位唐朝有名的文臣武将。

创作背景

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杀后八年,这时已经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79年)了。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殉难的日子,谢翱与吴思齐、冯桂芳等来到富春江边的西台,设立了文天祥的灵主,对这位英雄也是良师益友进行哭祭,回到船上,写下了《西台哭所思》这首诗。

文学赏析

诗平平而起,先说明时间地点:正当岁末,来到西台,一轮寒日,匆匆西坠。这联诗,“知己”二字是主脑。谢翱年轻时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任咨议参军。二人互相激励,立志为国捐躯。后文天祥兵败被俘,谢翱隐居南方。文天祥死后,谢翱每年都要设位哭祭,进行悼念。“知己”二字,强调了二人的生死交谊,也唯有哭知己,才会如此伤心。诗中写的设祭时的场景,虽然是直述现实,但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于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悲伤的泪水似雨点般地洒下来。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这样写,涵义很丰富,不直说现在的哭,却把现在的哭衬托得更加生动。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谢翱这年四十二岁,所以自称未老。然而这“未老”二字,蕴涵深义,是相对文天祥而言。故人已死多年,自己含辱偷生,内心十分伤痛,他觉得这样活着毫无意趣,恨不得早日与文天祥相会于地下,所以“未老”反而增加一重伤心、一重负担。这心思,正与清黄仲则“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相同。这两联,仍然是平铺直叙,但情感深厚。任士林说谢翱“所作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尤善叙事”(《宋遗民传·谢翱传》)。任士林如此概括谢翱诗,很有见地。

《西台哭所思》这首哭祭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感叹文天祥一木难支倾倒的大厦,从而国亡身死,是大多数遗民的共同感情,因为谢翱与文天祥的特殊关系,所以这诗所流露的情感格外深厚。需要说明的是,元政权对宋遗民悼念文天祥采取的是宽容理解的态度,当时已在元朝任职的人中,也有不少人写悼念文天祥的诗。如虞集就在《挽文丞相》诗中,对文天祥极力赞扬,并抒发“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那样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官居学士的徐世隆甚至公开说元帝的不是,指出“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正因为如此宽松的政策,一大批宋末遗民的爱国诗词得以保存下来。

作者简介

谢翱

谢翱

南宋爱国诗人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子,南宋长溪(今福建露浦)人。做过小官,家里很有钱。元兵南侵时,文天祥号召各地起义,他散去家财,招募乡兵,参加文天祥的军队,担任谘议参军之职。南宋亡后,隐居桐庐严子陵钓鱼台。著有《晞发集》、《天地间集》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