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帘在望

曹雪芹 〔清代〕 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杏帘在望》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是小说人物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 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1)

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2)

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3)

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4)

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注释

(1)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

(2)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此二句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鸡声茅店月”句法。鹅儿成群戏水、燕子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像之中。

(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绿,程高本作“熟”。

(4)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创作背景

《杏帘在望》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

拼音版

xìngliánzàiwàng

xìngliánzhāoyǐnzàiwàngyǒushānzhuāng

língxìngéérshuǐsāngyànliáng

chūnjiǔ绿shídàohuāxiāng

shèngshìněigēngzhīmáng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