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柳絮

曹雪芹 〔清代〕 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临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白玉堂(2)春解舞(3),东风卷得均匀(4)蜂围蝶阵乱纷纷(5)。几曾随逝水(6)?岂必委芳尘(7)

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连同柳花,一同画进群芳谱。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8)韶华休笑本无根(9)。好风凭借力(10),送我上青云(11)

千丝万缕,任凭它时聚时散,时散时聚,始终未改,彼此相扶佐。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

(3)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

(4)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5)蜂围蝶阵乱纷纷: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或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

(6)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7)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委:弃。

(8)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意谓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

(9)韶华休笑本无根:意即休笑我,春光中的柳絮本是无根的。

(10)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

(11)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如《史记·伯夷列传》:“阎巷之人欲砥行立名,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临江仙·柳絮》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对四大家族来说,历史时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败命运的急转直下是成正比的。贾府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了种种危机的征兆,“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这首词正是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生活在曹雪芹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拼音版

línjiāngxiān··liǔ

báitángqiánchūnjiědōngfēngjuǎnjūnyúnfēngwéidiézhènluànfēnfēncéngsuíshìshuǐwěifāngchén

wànqiānzhōnggǎirènsuísuífēnsháohuáxiūxiàoběngēnhǎofēngpíngjièsòngshàngqīngyún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