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叶儿·感旧》是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创作的一支散曲,此曲分两层,前九句为一层,写醉境、梦境,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末句为一层,写醒境,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全曲运用对比手法,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鬓发如霜、落寞消沉,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加强了情感表现的深度和力度。
肘后黄金印(2),樽前白玉卮(3),跃马少年时。
肘后系着黄金印,酒樽前面摆着白玉卮,回想起那跃马驰骋的青春少年时代。
巧手穿杨叶(4),新声付柳枝(5),信笔和梅诗(6)。谁换却何郎(7)鬓丝?
手巧飞箭穿杨叶,一曲新歌付柳枝,信笔摆毫唱和咏梅诗,是谁换去才郎的黑发丝?
(1)梧叶儿:曲牌名,属商调。又名碧梧秋、知秋令。
(2)黄金印:这里比喻官位显赫。
(3)白玉卮:白玉做成的杯子。
(4)穿杨叶:即百步穿杨。在百步之外射穿选定的某一片叶子。
(5)柳枝:即《杨柳枝》曲,曲谱名。本为汉代乐府横吹曲,唐白居易翻作新歌。此处指谱新曲。
(6)梅诗:指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咏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7)何郎:即何逊。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等典籍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这种一与多的哲学思想很早就被文人运用在文学创作与理论评之中。在章法结构上运用一与多手法的典型作品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元代散曲作家使用曲牌《梧叶儿》创作时,就常取这种奇特的章法。《梧叶儿·感旧》此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梧叶儿·感旧》此曲前九句为一层,写醉境、梦境,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末句为一层,写醒境,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曲子共七句,前六句描叙作者旧日的风采。“肘后黄金印”是典故,《晋书·周顗传》:“(顗)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比喻官位显赫。“白玉卮”奢侈豪华。“跃马少年时”写年轻时扬鞭跃马、威武俊美的英姿。“巧手穿杨叶”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巧手”和“穿杨叶”。“穿杨叶”即指楚养由基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作者当年意气风发,射箭技艺高超,能够百步穿杨。此处的“巧手”一方面指射箭技能了得,另一方面指能写出美妙的文章。文韬武略,豪气与柔情兼具,与后面的文采不凡相呼应。“新声付柳枝”是写作者在音乐上的造诣。“信笔和梅诗”,写主人公才情非凡,文思汹涌。“梅诗”指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咏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逊是南朝梁时的著名作家,其诗情辞宛转,诗意隽美,深为杜甫、黄庭坚等大家赏识。梁天监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一诗(亦作《咏早梅》)。关于这首诗,有这样的传说:“何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徬徨,终日不能去。”作者信手提笔就能唱和何逊的名诗,足见文采非凡。最后一句“谁换却何郎鬓丝”是作者的点睛之笔,照应着题目“感旧”。“感旧”既是对过去年华的追忆,又是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谁换却何郎鬓丝”指韶华易老,时光易逝。有人认为何郎即三国时何晏,其实,何郎应指何逊。姜夔《暗香》云:“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词人以何逊自比,是说自己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梅花,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其实,作者此曲亦是化用此意。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鬓发如霜、落寞消沉形成了“多”与“一”的鲜明对比,从而加强了情感表现的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