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唐代〕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夕次蒲类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戍边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二句言诗人黄昏远望,禁不住客愁涌上心头;中间六句写边塞景色,诗人的豪情壮志便在这荒凉的边疆景物中引发出来;最后四句由见闻的描写转而抒发诗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征战生活与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思乡情结。格调悲凉沉郁,边塞风物的描写尤有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二庭(1)归望断,万里客心(2)愁。

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

山路犹南属(3),河源自北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

晚风连朔气(4),新月照边秋(5)

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

灶火通军壁(6)烽烟(7)戍楼(8)

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

龙庭(9)但苦战,燕颔(10)会封侯。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

莫作兰山(11)下,空令汉国羞。

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注释

(1)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2)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3)南属:向南延伸。

(4)朔气:北方的寒气。

(5)边秋:秋天的边塞。

(6)军壁: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

(7)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8)戍楼:边防驻军的嘹望楼。

(9)龙庭:即龙城,汉代匈奴的政治中心。这里借指边塞突厥族的政治中心。

(10)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自幼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因功封定远侯。后遂以“燕颔”为封侯之相。

(11)兰山:兰皋山。

创作背景

《夕次蒲类津》这首诗大约作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将眼前景、心中情诉诸笔端,写下这首诗。

拼音版

lèijīn

èrtíngguīwàngduànwànxīnchóu

shānyóunánshǔyuánběiliú

wǎnfēngliánshuòxīnyuèzhàobiānqiū

zàohuǒtōngjūnfēngyānshàngshùlóu

lóngtíngdànzhànyànhànhuìfēnghóu

zuòlánshānxiàkōnglìnghànguóxiū

作者简介

骆宾王

骆宾王

唐代著名诗人

骆宾王(约626—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