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图景,再现了观画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出诗人神与物游的审美情趣,篇末表达了诗人向往出世的愿望。诗人把对画家的赞美、画的内容和自己看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得情景交融而又层次分明,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峨眉高出西极天(1),罗浮直与南溟连(2)。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3),驱山走海置眼前(4)。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5)。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意渺绵(6),三江七泽情洄沿(7)。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征帆不动亦不旋(8),飘如随风落天边。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心摇目断(9)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10)巅。
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11)。
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东崖合沓(12)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13)。
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此中冥昧(14)失昼夜,隐几(15)寂听无鸣蝉。
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长松之下列羽客(16),对坐不语南昌仙(17)。
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18)。
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19)如在丹青里。
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20)笑杀人。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1)峨眉高出西极天:峨眉:山名。也作峨嵋。在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西极:西方极远之处。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
(2)罗浮直与南溟连: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南溟:即南海。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浮山那样横亘至海。
(3)名公绎思挥彩笔:名公:指著名的画家。公,一作“工”。绎思:推究思考。绎,蚕抽丝。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
(4)驱山走海置眼前: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到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
(5)赤城霞气苍梧烟: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
(6)洞庭潇湘意渺绵:洞庭:即洞庭湖。潇湘:指湖南湘江。缈绵:悠远隐约。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
(7)三江七泽情洄沿: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洄沿:谓水流上下回旋。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下曰沿。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
(8)征帆不动亦不旋: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迷,丧失。
(9)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
(10)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
(11)横石蹙水波潺湲:谓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蹙,迫促。潺湲,水流声。
(12)合沓:重叠。
(13)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14)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
(15)隐几:伏在几案上。
(16)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17)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
(18)妙年历落青云士:妙年:青春年少。年,一作“龄”。历落:洒脱不拘。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
(19)杳然:昏暗;深远。
(20)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这里借指隐居之处。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作者游当涂时。当涂,唐属江南东道宣州,今为安徽马鞍山市属县。赵炎,即赵四,天宝中为当涂县尉,与李白过从甚密,李白诗中有《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等诗,均是赠赵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