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王风·葛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即使为人父母,依旧不可得到眷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另一说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直抒情事,语句质朴,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绵绵(2)葛藟(3),在河之浒(4)。终远(5)兄弟,谓(6)他人父。谓(6)他人父,亦莫我顾(7)。
葛藤绵延长又长,爬到河边湿地上。远离亲人和兄弟,面对他人把爹喊。就是管人把爹喊,一点眷顾也休想。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8)。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9)。
葛藤绵延长又长,爬到河边陆地上。远离亲人和兄弟,面对他人喊亲娘。面对他人喊亲娘,也不把我当儿郎。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10)。终远兄弟,谓他人昆(11)。谓他人昆(11),亦莫我闻(12)。
葛藤绵延长又长,爬到河边陆地上。远离亲人和兄弟,面对他人喊兄长。就是每日喊兄长,没有听见一个样。
(1)王风: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2)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3)葛藟:藤类蔓生植物。即野葡萄。
(4)浒:水边。一说岸上地。
(5)终远:终:既已。远:远离。
(6)谓:称,呼。
(7)顾:照顾,眷顾。
(8)涘:水边。
(9)有:通“友”,相亲之意。一说通“佑”,帮助。
(10)漘:河岸,水边。
(11)昆:兄。
(12)闻:通“问”,亦有爱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关于《王风·葛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此诗的作者当是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的人。也有人认为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
《王风·葛藟》这是一首流浪者自诉寄人篱下之无尽屈辱的诗歌。诗分三章,每章六句。首章“绵绵”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诗集传》)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
全诗每章只更换了三个字。第一个字都是“河边”的意思,相当于没有变化。第二个字,谓他人“父”“母”“昆”,换的都是家庭成员的称呼,其实属于家庭内部情况,变化影响相同。第三个字,亦莫我“顾”“有”“闻”,就是“也不顾念、善待、关心我”,总之反反复复强调他所流落寄居的人家对他不好,他感到非常屈辱,没有温暖。短短几行小诗写尽了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内心忧伤。
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