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车辚辚(2),马萧萧(3),行人(4)弓箭各在腰。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耶娘妻子(5)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6)。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7)云霄。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道旁过者(8)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9)。
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或从十五北防河(10),便至四十西营田(11)。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河西去营田。
去时里正(12)与裹头(13),归来头白还戍边(14)。
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庭(15)流血成海水(16),武皇开边意未已(17)。
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8),千村万落生荆杞(19)。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20)。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把锄头、步犁操劳农务,田土里的庄稼也得不到许多粮食。
况复秦兵耐苦战(21),被驱不异犬与鸡。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22)虽有问,役夫敢申恨(23)?
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24)。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25)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信知(26)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27),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君不见,青海头(28),古来白骨无人收。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
新鬼烦冤(29)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30)。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
(1)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2)辚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3)萧萧:马蹄声。
(4)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5)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耶:同“爷”,父亲。
(6)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7)干:冲。
(8)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9)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10)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11)营田: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12)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13)与裹头:给他裹头巾。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14)戍边:守卫边疆。
(15)边庭:一作“边亭”,即边疆。
(16)血成海水: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17)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诗中借武皇代指玄宗。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18)汉家山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唐代函谷关以东共二百十七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
(19)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20)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21)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况复:更何况。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
(22)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
(23)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24)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25)县官:这里指官府。
(26)信知:确实知道。
(27)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得,能够。比邻,同乡。
(28)青海头:指今青海省青海湖边。唐和吐蕃的战争,经常在青海湖附近进行。
(29)烦冤:不满、愤懑。
(30)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
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