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通过一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咏物传神,自然浑成,景中有声有色,体物曲尽其妙。
孤雁不饮啄(1),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2)?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有谁来怜惜这只天际孤雁呢?
望尽(3)似犹见,哀多如更闻(4)。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
野鸦无意绪(5),鸣噪(6)自(7)纷纷。
野鸦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1)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2)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3)望尽:望尽天际。尽,一作“断”。
(4)如更闻:一作“更复闻”。
(5)意绪:心绪,念头。
(6)鸣噪:野鸦啼叫。
(7)自:自己。一作“亦”。
《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是当时创作的咏物诗八章之一。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