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杜甫 〔唐代〕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通过一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表达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咏物传神,自然浑成,景中有声有色,体物曲尽其妙。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孤雁不饮啄(1),飞鸣声念群。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2)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有谁来怜惜这只天际孤雁呢?

望尽(3)似犹见,哀多如更闻(4)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

野鸦无意绪(5)鸣噪(6)(7)纷纷。

野鸦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注释

(1)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2)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3)望尽:望尽天际。尽,一作“断”。

(4)如更闻:一作“更复闻”。

(5)意绪:心绪,念头。

(6)鸣噪:野鸦啼叫。

(7)自:自己。一作“亦”。

创作背景

《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是当时创作的咏物诗八章之一。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拼音版

yàn

yànyǐnzhuófēimíngshēngniànqún

shuíliánpiànyǐngxiāngshīwànchóngyún

wàngjìnyóujiànāiduōgèngwén

míngzàofēnfē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