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寺

王禹偁 〔宋代〕 王禹偁

藓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虎丘寺》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扣题,写山峰碧绿高峻、突兀险要,并追忆久远的年代和人世沧桑;颔联写进入寺院内所见的优美景色;颈联是紧承颔联的虚写转而实写院内景物;尾联写诗人对虎丘山寺的敬慕以致流连忘返。全诗文字省净,格调清丽,虚实结合,意境开阔。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2)墙围着碧孱颜(3),曾是当年海涌山(4)

缀满苔藓的寺墙围住苍翠、峻峭的巉岩,谁能想到这曾经是当年的海涌山。

尽抱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好像是佛祖有意要把好峰藏入寺里,为的是不让清幽之境落入污浊的尘寰。

剑池(5)草色经冬在,石座(6)(7)花自古(8)

瞧,这剑池的草色,经过严酷的冬天依然郁郁葱葱,蕴含着生机无限;而石座的苔花,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纷杂斑斑。

珍重晋朝吾祖(9)宅,一回来此便忘还。

呵,我多么珍重晋朝我的先祖留下的这座寺院,每回来游总是流连忘返。

注释

(1)虎丘寺:今苏州虎丘山云岩寺。为吴中名胜。

(2)藓:隐花植物,攀附于潮湿的墙壁、地面和岩石上。

(3)碧孱颜:青绿浅色。孱,弱。

(4)海涌山:即虎丘山,本名海涌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山上后,有白虎盘踞坟上,因此改名虎丘山。

(5)剑池:在山腰,池水很深,清冽甘爽。旁有千人石,下人石畔有生公讲台均系虎丘胜迹。

(6)石座:指晋末高僧生公讲经的地方,在虎丘山下的剑石前。

(7)苔:与藓同类的隐花植物。

(8)斑:斑驳,色彩纷杂。

(9)晋朝吾祖:指东晋王坦之,王禹偁的祖先,曾任中书令,与谢安同辅朝政。他在虎丘山上建有住宅。

创作背景

《游虎丘寺》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作者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此后其在苏州居官三、四年,经常来往虎丘山,且在虎丘山上筑有住宅,此诗当是其在苏州居官时所作。

拼音版

yóuqiū

xiǎnqiángwéizhechányáncéngshìdāngniánhǎiyǒngshān

jǐnbàohǎofēngcángyuànjiàoyōujǐngluòrénjiān

jiànchícǎojīngdōngzàishízuòtáihuābān

zhēnzhòngjìncháozháihuíláibiàn便wànghái

作者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