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武陵田太守

王昌龄 〔唐代〕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答武陵田太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开头两句,写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对朋友的情谊,后两句则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进一步把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这个典故的运用,贴切自然,令人遐想,省却了诗人许多笔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仗剑(2)行千里,微躯(3)敢一言。

携带宝剑行走千里,微贱的我冒昧地说一句话。

曾为大梁客(4),不负信陵恩(5)

曾经像信陵君的门客那样得到您的礼遇,今后一定不忘知遇之恩。

注释

(1)武陵: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答武陵田太守》也作《答武陵太守》《留别武陵田太守》。

(2)仗剑:带剑、持剑。

(3)微躯:微贱的身躯,乃谦称,此时王昌龄身在贬谪之中,所以这么说。

(4)大梁客: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侯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5)信陵恩:指的是信陵君的恩德。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王的弟弟,以礼贤下士出名,史载他有食客三千人。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丞 [7]。天宝六年(747年)因“不护细行”,不久又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诗人从江宁至龙标,溯江而上经洞庭湖至武陵,然后沿沅江至龙标。当他到达武陵郡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受到了田太守的热情招待。在武陵盘桓了多日,于天宝九年(750年)冬到天宝十年(751年)春,写下《答武陵田太守》这首诗。

文学赏析

诗的起句气势不凡,给全诗笼罩上一重豪放雄奇的色调。次句一抑,三、四句复振起,使末句的誓言更加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前两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大意是说我带上佩剑即将踏上征途作千里之行了,请允许我这个卑微的人,在临别时,冒昧地与您说上一句话。“仗剑”,手持宝剑,这里指佩带着剑。“微躯”,身份卑微,自谦之辞。“敢”,自言冒昧之辞。首句突兀。在不经意中表现了诗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特征。

后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这里作者以大梁客侯赢自比,而以信陵君比武陵田太守,表达自己会像侯赢一样,对方如果遇到急难,自己一定伸出援手,甚至甘愿献出生命,以偿过去交往中对方善待自己的知遇之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知恩图报的思想,这首诗将报恩思想表现得非常透彻,而成功地运用历史典故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一方面表明知恩图报的思想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赞扬了热情接待他的田太守,向田太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答武陵田太守》全诗写得意气纵横,慷慨豪迈,诗人用世报效之志跃然纸上。期盼伯乐,渴求用世,故盛唐诗人对战国时期重贤养士之风极为神往,如信陵君、侯赢这类生死知己的遇合故事,最能让他们唏嘘感慨。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七绝圣手)

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