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有狐

诗经 〔先秦〕 诗经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卫风·有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一位女子(或说为寡妇)担忧她在外服役的丈夫(或说心仪之人)没有衣服穿,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女子的真挚爱心。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堪称爱情诗的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2)绥绥(3),在彼淇梁(4)。心之忧矣,之子(5)(6)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7)。心之忧矣,之子无(8)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有狐绥绥,在彼淇(9)。心之忧矣,之子无(10)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注释

(1)卫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2)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3)绥绥:行走迟缓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4)淇梁: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一说桥。

(5)之子:这个人,那个人。

(6)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7)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8)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9)侧:水边。

(10)服:衣服。

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有狐》的背景学界尚存分歧。《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孔疏解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毛说的理论根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毛诗序》认为此诗就是刺卫国君主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使无夫无妻的男女不能结合,指出此诗与男女婚姻有关,而谓之为刺诗,今人多不取。其他各家之说,尚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等。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卫风·有狐》是一首言情之诗。卫国经过动乱,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不少人失去配偶。有位年青寡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鳏夫,对其产生爱意,很想嫁给他,但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只在内心中有强烈的活动。故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而写的一首诗。高亨《诗经今注》:“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

拼音版

wèifēng··yǒu

yǒusuísuízàiliángxīnzhīyōuzhīcháng

yǒusuísuízàixīnzhīyōuzhīdài

yǒusuísuízàixīnzhīyōuzhī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