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馀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是南宋词人陈亮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进一步展示出更高的、晶莹澄沏的内心世界。全词处处摄花之魂,处处见我风骨,却又通篇无一字直诉我胸怀处,所谓若即若离,深得咏物神髓。结处暗寓平生意气,感慨遥深。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4)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天高气肃,正是月色通明、秋天月夜景象。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悬拟出天宫收储桂花已经盈满。乐意散落在人间,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我吐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我方深情眷注人世。又何曾自甘幽独呢?
是天上、馀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5)。芙蓉(6)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7)。
是天上的余香遗泽。只怪一股春风,香气十里相续。坐对花旁,只见桂花形似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何况那东篱与凄凉的黄色菊花呢。入时太浅,背时太远,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1)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作。
(2)木犀:指桂花。
(3)吕郎中:即吕祖谦。
(4)三十六宫:泛指帝王宫殿之多。
(5)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
(6)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间开放,因名拒霜花。
(7)高躅:高尚的行迹。
词题中的“木樨”是秋天开放的一种桂花,花瓣很小,但花香浓郁。陈亮在词里借助木樨表达自己关于用世与忤世问题的一些看法。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吕祖谦任礼部郎官,后因病辞官归隐。他治学讲究“明理躬行”,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与陈亮观点一致。吕祖谦归隐之后,陈亮曾去看望他,两人畅论时政,相谈甚欢。之后,陈亮作词一曲,托物言志,寄于吕郎中。
秋天的夜晚,天穹如洗,皓月当空。相传月中有桂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月中满树桂花的美景。开篇三句中的“天”、“月”都是为下文桂花“散落人间”作铺垫。“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诗意,月中桂花盛放,天宫已经存放不下,暗指桂花已散落人间。
散落人间的桂花是天宫之花,凡俗的群花自是无法与之相比。“不辞”两句表面写花,实则是陈亮内心感情的吐露。他自视极高,以月中桂花自喻,表示愿意为人世出力,却又唯恐“群花”自惭形秽。不直指“群花”凡俗,却说“怕群花、自嫌凡俗”,视角巧妙,立意更进一层。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作者对自己的高洁心志作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我”并非故作矜持、自甘幽居,之所以不在三春时节与百花齐放,而选择在这秋天的夜晚独自吐露芬芳,其实是为了唤回几分已经逝去的春意,让世人重新感觉到一丝明媚和温暖。这几旬涵义丰富,国势不昌,词人满腔热情似火,欲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展露无遗。
下片前三句承接上阌桂花“不辞散落人间”的意蕴。“怪”字用得非常巧妙,难怪“一树香风”可以“十里香续”,原来是天宫散落人间的余香。“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坐到花旁,闻其幽香,观其花色,种种秋花仿佛现于眼前。“坐对”二字神来之笔,显出无限的亲昵,仿佛人与花可以交流。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秋日,也是木芙蓉、菊花盛开的时节。可是杜甫“芙蓉小苑人边愁”的诗句却让我看到木芙蓉就满腹愁思。面对东篱菊花,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词人内心只党凄凉。木芙蓉、菊花都只会让秋意更浓,怎么能“唤回春意”呢?这几句表面看是对秋花作出评价,实际上还暗含对边关烽火的忧虑和对陶渊明归隐之举的不赞同。
末尾三句又回到桂花身上。词人感叹桂花易开易落,开在深秋,颜色素净。而他心志又过于高洁,喜欢追寻先贤的足迹,再次借桂花抒怀,自慨平生。这几句正言反出,无限悲愤和幽怨喷薄而出。
词人以花寄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下此词。词中旬句写花,但所咏心志却一目了然。整首词深得咏物神髓,毫不晦涩。桂花高标远致、心怀高洁,词人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花中所隐之人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