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送李御带珙

李曾伯 〔宋代〕 李曾伯

饯税巽甫。唐入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号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一般指《沁园春·饯税巽甫》是南宋词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开头三句即直接发议论和感慨,然后赞扬作者友人税巽甫的高济,安于贫困,一方面也说明税巽甫当时的潦倒。下片以月色、水光为背景,表现两人退隐后的闹适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济的友谊。最后又归结到送别。紧承前而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送别时就不必依依不舍的意思。这是一首类似“壮行色”的送别词,特点是不伤别,反而鼓励归去,在平淡的措辞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极度愤慨的情绪。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饯税巽甫。唐入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号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间的石洪、温造即是。而税君以一个在籍的士人身份,来我这里三年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虽然处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临别,写这首词为他送行。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1)。赖交情兰臭(2)绸缪(3)相好;宦情(4)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5)。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今天未尝没有石、温那样的人才,只是时代不同了。遇于时,则人才辈出,不遇于时,则命士如巽甫终是尘土销磨。凭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过了;但我们都是拙于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说,凭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是不难求得一进的,结果竟这样!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时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间在楼台上谈论军事,在春原上凭吊古迹,激昂慷慨,以千秋功业相期许。三年来一无所得,归去是两袖清风。

归兮,归去来兮(6),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正姑苏台(7)畔,米廉酒好;吴松江(8)上,莼嫩鱼肥。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9)依依(10)

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俩的共同愿望,我已备置好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官归去。现在正是吴中米贱酒甘,吴松江上莼菜鲜嫩、鲈龟肥美的时候。我的住处和你一水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访。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回首依依不舍呢?

注释

(1)不同者时:不同的是时代。

(2)交情兰臭:语自《易经·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处形容作者与税巽甫情投意和。

(3)绸缪:情意缠绵。

(4)宦情:作官的心情。

(5)期:希冀。

(6)归去来兮:语自晋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归去来兮”。落,凄凉。此指清贫。

(7)姑苏台:春秋时吴国建造,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上。

(8)吴松江:即吴淞江,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人海。

(9)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10)依依:形容柳枝柔弱轻舞的样子。

创作背景

李曾伯于淳祐二年(1242)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沁园春·送李御带珙》此词当作于是时,小序所谓“淮幕”当指淮东制置使司幕府。词乃为友人幕僚税巽甫饯行而作。

拼音版

qìnyuánchūn··sòngdàigǒng

shuǐběiluònánwèichángréntóngzhěshílàijiāoqínglánxiùchóumóuxiānghǎohuànqíngyúnshīzhīguānlùnbīngchūnyuándiàokāngkǎishìgōngqiānzǎixiāoliàoxíngnángshuǐzhǐyǒuxīnshī

guīguīláibànzhēngfānfēiwǎnguīzhèngtáipànliánjiǔhǎosōngjiāngshàngchúnnènféizhùcūnxiāngliánshuǐzàiyuèfángshíguòzhīchángtíngyòuhuíshǒuzhéliǔ

作者简介

李曾伯

李曾伯

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李曾伯(1198—1268),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属河南),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通军事,曾任四川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为官多有实绩,有名于时。曾与权臣贾似道同任边帅,对边境之事,知无不言,所以遭到嫉恨排挤。《宋史》有传。其集中有诗、词、文。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今存二百余首,长调占绝大多数。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