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起

苏轼 〔宋代〕 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舟中夜起》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一点世俗烟火气,细微地写了夜宿湖中的景况。在描写中,尤其突出了一个“静”字,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动态还是静态,大景还是局部,都紧紧为写静夜服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微风萧萧(1)菰蒲(2)开门看雨月满湖(3)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舟人水鸟两同梦(4),大鱼惊窜(5)如奔狐。

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

暗潮生(6)(7)寒蚓(8)落月挂柳看悬蛛(9)

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一轮明月西坠,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此生忽忽(10)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11)

哎,我的一生老是忧愁不安,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是转眼过去,留作他年回想。

鸡鸣钟动(12)百鸟散,船头击鼓(13)还相呼。

你看,一会儿,鸡叫了,寺庙的钟声在湖面回荡,鸟儿惊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注释

(1)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2)菰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

(3)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4)舟人水鸟两同梦: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梦乡。

(5)惊窜:受惊而逃窜。

(6)渚:水边。

(7)吊:怜悯。

(8)寒蚓:即蚯蚓。

(9)落月挂柳看悬蛛: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10)忽忽:失意恍惚状。

(11)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12)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13)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创作背景

《舟中夜起》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诗人写完此诗不久,就发生了险些使苏轼丧生的 “乌台诗案”。

拼音版

zhōuzhōng

wēifēngxiāoxiāochuīkāiménkànyuèmǎn

zhōurénshuǐniǎoliǎngtóngmèngjīngcuànbēn

shēnrénxiāngguǎnxíngyǐngxiāng

àncháoshēngzhǔdiàohányǐnluòyuèguàliǔkànxuánzhū

shēngyōuhuànqīngjìngguòyǎnnéng

míngzhōngdòngbǎiniǎosànchuántóuháixiā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