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是近代政治家谭嗣同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山之高和山之奇;颔联写山势之高,并用“隔断尘寰”加以渲染;颈联写崆峒山的松与石,松如“龙斗”,石似“兽奔”;尾联说崆峒山下桃花满谷,远远胜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此诗写景状物,多面展示,形象活脱,富有气势。
斗星(1)高被众峰吞,莽荡(2)山河剑气(3)昏。
众峰高耸,吞没天边北斗星,山河辽阔,剑气迷蒙泛紫红。
隔断尘寰(4)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5)。
隔断人世,烟雾缭绕云似海,划开层岭,一条天路通云空。
松拏(6)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7)兽奔。
松枝四射,伸向天空似龙斗,石生青苔,又如群兽齐奔腾。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8)。
举首四望,桃花满谷红烂漫,不必再去,武陵源头寻迷津。
(1)斗星:北斗星。
(2)莽荡:旷远迷茫。
(3)剑气:云气。
(4)尘寰:人世间。
(5)划开天路岭为门:崆峒山岭对峙,如门耸立高空,可直通苍穹。
(6)拏:伸手取。这里指松树伸出枝条。
(7)挟:带。
(8)武陵源:即桃花源,亦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叙的不知人间事、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入桃花源避乱者为晋太原中武陵郡渔人,故又称武陵源。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作者自家乡浏阳(今属湖南省)赴兰州父亲任所,途经平凉游崆峒山,作《崆峒》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