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涧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游石门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前四句写秋天时,游石门涧苦于旧路难寻,树木丛生遮住了原有的路,很是荒僻。中间六句写了诗人对慧远大师的追忆,当时的盛况现在已经不见踪迹。后四句写了诗人空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表现出诗人无以寄托的心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石门无旧径(2)披榛(3)访遗迹。

石门涧已没有旧日的路径,分开杂乱的灌木丛去探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恰逢秋山秋水清新纯净,一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4),题诗此岩壁。

常常听说慧远住持与隐士、僧侣等百余人,在这里的石壁上讲佛作诗。

云覆莓苔(5)封,苍然(6)无处觅。

云雾遮天蔽日,使这里的隐花植物常年生长在阴湿的地方,璧上题刻的诗迹已无处可寻了。

萧疏(7)野生竹,崩剥(8)多年石。

野竹疏疏散散地长着,山石风化剥落,情境荒僻落漠。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自从东晋以后,这里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了。

独有秋涧声,潺湲(9)空旦夕。

只有秋天石门涧的水,从早到晚依然不停地发出潺潺的流声。

注释

(1)石门涧:庐山景点名。石门涧在庐山西,悬崖对垒,形成一大缺口,飞瀑数丈从中奔泻,下有一石可坐二十人许,可谓庐山一大景点。

(2)无旧径:失去了旧日的路径。

(3)披榛:分开杂乱的灌木丛。榛,灌木,果实叫榛子。

(4)慧远辈:指东晋僧人慧远和与之结为白莲社的十七人。慧远,东晋雁门人,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入庐山师事僧道安,与慧永,刘遗民、宗炳等结白莲社,在庐山三十余年。

(5)莓苔:青苔。

(6)苍然:形容苍黑的草色。

(7)萧疏:希散的样子。

(8)崩剥:纷乱、剥落。

(9)潺湲:水流淌的样子。

创作背景

《游石门涧》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十三年间(815—818)。 元和十年(815)诗人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杀一事,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开罪当朝,遭贬为江州司马。任上四年,白居易避祸远嫌,不复谔谔直言;再加上司马本是闲官,无事可做,壮志逐渐消磨;又因他早年曾受道佛思想影响,这时消极思想更有了滋长。元和十二年(817年),便在庐山香炉峰下东林寺旁筑起草堂,与朋友相聚,谈文论诗、修仙学佛消磨时光,也写了不少“思淡而词迁”的闲适诗。《游石门涧》就是其中的山水之作。

文学赏析

该诗开头两句写游石门涧苦于旧路难寻,须分开丛生的树木,才能找到过去的路迹,突出其荒僻,三四句写恰逢秋天,此时的风景就和以前一样。五六句写慧远的清幽生活和诗人的闲散处境,何其相似。想到慧远,也正是诗人“知足保和”思想的流露和“求无生,返览路,归空门”佛家思想的心理反映。

七八句极言石门涧的古老清幽。再往下写野竹疏疏散散,可谓人无情致,景亦无意趣:失意、落魄,无以寄托的诗人,眼中的景物也好像黯然失色了。最后四句有凭吊之情,昔日慧远结社,游山赏水,讲佛传经,令人仰慕;更有伤今之意:自己建堂,以诗会友,颇有“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游石门涧》此诗属于白诗中的闲适诗一类。关于闲适诗,诗人在《与元九书》中有明确的说明:“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谓之‘闲适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