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即事

曹雪芹 〔清代〕 曹雪芹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秋夜即事》出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是小说人物贾宝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贾宝玉的《四时即事》第三首即事诗。首联的上句点明地点,下句说明季节;颔联写院内的景物;颈联描写人物的活动,依然紧扣“秋夜”两个字;尾联才写到贾宝玉自己。全诗用词优雅,不见秋天肃杀悲凉之气,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景。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绛芸轩(1)里绝喧哗,桂魄(2)流光(3)茜纱(4)

绛芸轩里停了吵嚷绝了喧哗,月光如水浸透了那大红窗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5)井飘桐露湿栖鸦(6)

石上纹痕布满了青苔正容得仙鹤憩息,井边桐叶上滴落的秋露沾湿了栖止在树上的乌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7)倚槛(8)人归落翠花(9)

婢女抱来衾枕打开了绣有金凤的被褥,倚栏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了绿玉簪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10)沉烟(11)重拨(12)烹茶。

夜深人静了难以入眠是因为酒后口渴,拨旺炉中余火呼人烹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注释

(1)绛芸轩:贾宝玉的住室名。

(2)桂魄: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遂以月为桂之精魄。

(3)浸:因月光如水,所以用“浸”字。

(4)茜纱:染成红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窗纱。

(5)苔锁石纹容睡鹤:说石上裂缝皱纹都被厚厚的青苔盖满,变得柔软平滑,可以让鹤憩息了。

(6)井飘桐露湿栖鸦:井栏上桐叶飘落,栖鸦为秋露所湿,有夜深时久之意。

(7)抱衾婢至舒金凤:用《会真记》红娘抱衾而至事。金凤:指有金凤图案的被褥。

(8)倚槛:写望月的情怀。

(9)翠花:首饰,翡翠之类镶嵌的簪花。诗中常以落翠遗簪写贵族小姐的闲散奢靡,如“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落翠满街中”。靖本批称小说初稿中曾写过秦可卿“遗簪”的情节,后删去。有人解“落”为“卸下”,疑非是。

(10)酒渴:酒后口渴。

(11)沉烟:指炉中的深灰余火。

(12)索:索取,要求。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秋夜即事》写在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贾宝玉所作的四首即事诗的第三首。这首诗是贾宝玉随众姐妹初入大观园时所作。初入大观园的一年,贾宝玉过着终日吟风弄月的生活。为了抒发自己的“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的心情,贾宝玉创作了这首《秋夜即事》。

拼音版

qiūshì

jiàngyúnxuānjuéxuānhuāguìliúguāngjìnqiànshā

táisuǒshíwénróngshuìjǐngpiāotóngshī湿

bàoqīnzhìshūjīnfèngjiànrénguīluòcuìhuā

jìngmiányīnjiǔchényānchóngsuǒpēngchá

作者简介

曹雪芹

曹雪芹

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