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是清末民国初年政治家、诗人康有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借用伍子胥的典故来喻已抒怀;二句通过记梦,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三、四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向清朝统治者发出了讽劝。诗中暗喻国事沦丧,心忧祖国,苦于无力施展抱负,咏此以寄其一腔忠愤,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全诗苍凉悲壮,落句以景结情,愤愤然大有立足千钧之势,令人感愤不已。
凄凉白马市中箫(4),梦入西湖数六桥(5)。
伍子胥一片报国之心只落得生前乞食于吴市,死后只余那白马相陪,该尝尽了多少凄凉滋味。可是,他那生前魂梦,生后英灵,又何曾忘却那西子湖边的六桥胜景呢。
绝好江山谁看取(6)?涛声怒断(7)浙江潮(8)。
且看谁试图染指这锦绣江山吧,哪怕你纵然乘着钱塘江的潮汛滚滚而来,也将被忠魂的怒涛喝退。
(1)意:指意大利。
(2)三门湾:为重要港口,位于浙江宁海东面的象山半岛南端。
(3)兵轮三艘迫浙江: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历正月,意大利以武力威胁强租三门湾之事。
(4)凄凉白马市中箫:此处诗人以伍子胥自比,暗喻变法失败,自己被迫逃亡国外,过着凄凉艰辛的流亡生涯。白马,借指伍子胥。
(5)六桥:即杭州西湖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埔、跨虹六桥。
(6)谁看取:谁守护的意思。取,语助词。
(7)怒断:怒极、怒煞之意。
(8)浙江潮:即钱塘江潮。潮以八月为最大,潮头高数丈。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戊维新变法失败了后,康有为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至香港转往日本。次年(1899年)夏历正月,意大利在各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中,也卷入了竞争,命驻京公使玛尔士诺向清政府提出租借三门湾的无理要求,并把军舰开进浙江,进行武力威胁。康有为在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忧愤异常,写诗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