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

杜甫 〔唐代〕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哀江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首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表达了诗人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全诗层次清晰,结构严整,首尾照应,构思缜密,语言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少陵(1)野老吞声哭(2),春日潜行(3)曲江曲(4)

祖居少陵的野老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上。

江头宫殿锁千门(5),细柳新蒲为谁绿(6)

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忆昔霓旌(7)南苑(8),苑中万物生颜色(9)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到了南苑,苑里万物都生出光辉。

昭阳殿(10)第一人(11)同辇随君侍君侧(12)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行侍奉在皇帝的身旁。

辇前才人(13)带弓箭,白马嚼啮(14)黄金勒(15)

车辇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16)一笑(17)正坠双飞翼(18)

翻身朝那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19)归不得。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20)无消息。

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21)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

黄昏胡骑(22)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23)

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走向城北。

注释

(1)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2)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3)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4)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5)江头宫殿锁千门: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此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6)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7)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同‘霓’)旌。”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8)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9)生颜色:万物生辉。

(10)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11)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12)同辇随君侍君侧: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

(13)才人:宫中的女官。

(14)嚼啮:咬。

(15)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16)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17)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

(18)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19)血污游魂:指杨贵妃缢死马嵬驿。

(20)去住彼此:指唐玄宗、杨贵妃。

(21)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终极:犹穷尽。

(22)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23)欲往城南望城北: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原注:“甫家住城南。”望城北:走向城北。北方口语,说向为望。望,一作“忘”。城北,一作“南北”。

创作背景

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赏析

《哀江头》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後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遊览胜地,开元(唐玄宗年号,西元七一三年—西元七四一年)年间经过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有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以往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此时的「遊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衹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遊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十分不幸的。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诗句含蕴无穷。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遊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这些场景令诗人肝肠寸断。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西元七三二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遊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遊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後是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遊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遊于後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玄宗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们就已经像这样豪华了,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就更不用说了。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後妃们没有想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遊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遊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十分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後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後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哀江头》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後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遊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後,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唐玄宗、杨贵妃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