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坞》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后两句急转,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锋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终,死后还被人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与一般的“英雄”的结局果然大不一样。反话正说,更显出作者对董卓的愤恨、鄙夷之情。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但其中所表露的意蕴和情感却大起大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衣中甲厚(1)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2)。
衣中裹厚甲行走何所畏惧,凭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
毕竟(3)英雄(4)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5)。
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肚脐中脂肪燃火明灯难比。
(1)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恶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内穿厚甲。
(2)凭:依恃。
(3)毕竟:究竟,到底。
(4)英雄:指董卓,含讽刺意味。
(5)脐脂自照不须灯:董卓被杀后,被抛尸示众。当时天热,其尸体肥硕,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脐上点火照明,数日不灭 。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二月,作者初任凤翔(今属陕西)府签判时,受命到所属郿县等地减决囚禁事宜时,经过郿坞,想起东汉末年董卓的种种劣迹,写了《郿坞》这首诗,给这个残暴的历史人物以辛辣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