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秋与

苏轼 〔宋代〕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行香子·秋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属悲秋之作。上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对于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全词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昨夜霜风(1),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2)。问公何事,不语书空(3)。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4)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5),似无言、有意伤(6)。都将万事,付与千钟(7)。任酒花(8)白,眼花(9)乱,烛花(10)红。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默默催人老身患一身病。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释

(1)霜风:刺骨寒风。

(2)浑无处、回避衰容:是说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衰容:衰老的面容。

(3)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4)慵:困倦。

(5)光阴如箭:一作“飞英如霰”。

(6)侬:我,系江浙方言。

(7)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钟:酒器。

(8)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9)眼花:这里指视线。

(10)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创作背景

薛本《苏文忠公全集》从词意及“书空”之典,认为“当写于劳州时期或南迁之后”。而苏轼在黄州时期曾于元丰六年(1083)春夏间一病半年,然病愈在闰六月底,与同中所写深秋景色不侔。绍圣元年(1094)迁惠州后,苏轼于二年七月痔疾发作,八九月间始愈,时已至深秋,与词相合。

拼音版

xíngxiāng··qiū

zuóshuāngfēngxiāntónghúnchùhuíshuāiróngwèngōngshìshūkōngdànhuízuìhuíbìnghuíyōng

zhāoláitíngxiàguāngyīnjiànyányǒushāngnóngdōujiāngwànshìqiānzhōngrènjiǔhuābáiyǎnhuāluànzhúhuāhóng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