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菊节

苏轼 〔宋代〕 苏轼

自杭移密守。席上别杨元素。时重阳前一日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菊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离愁别绪,下片则富于理趣。全词以乐景写愁情,饱含韵味,突出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也表现了生命的空漠感和深沉的悲剧意识。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自杭移密守。席上别杨元素。时重阳前一日

缥缈(1)危楼(2)紫翠间,良辰乐事(3)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高楼缥缈在紫绿双色之间,良辰与乐事都凑齐全,从古至今,着实很难。感时怀旧,独自凄然。

璧月琼枝(4)空夜夜,菊花人貌(5)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圆月和玉树只闪现于夜夜,菊花与人貌却经行在年年。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

注释

(1)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貌。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2)危楼:高楼。

(3)良辰乐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4)璧月琼枝:玉璧似的明月,玉树的枝条。语本南朝陈后主后官诗:“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5)菊花人貌:中唐戎昱诗:“菊花一岁岁相似,人貌一年年不同。”按戎诗当由初唐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变化而来。

创作背景

《浣溪沙·菊节》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八日,是苏轼与杨绘(元素)分袂时写下的别情词。苏轼因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绘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写下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作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以乐景写愁情。开端「缥缈危楼紫翠间」一句,写紫气升腾的青山中间隐约可见的高楼,这种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饯别宴会的自然背景(略带人文色彩),然而「感时怀旧独凄然」,词人在这离别的时刻,禁不住感叹时光的流逝,怀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独自伤心起来。显而易见,这是以乐景写愁情。词人面对使人快乐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见离别时悲伤情绪的浓重,是收到了双倍的艺术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这首小词就有三处表现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乐事古难全」一句,实际意思是说,天下良辰(美好的时光)、美景、赏心、乐事,这四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同时存在的。这里「良辰」涵盖「美景」,上承起句而言;「乐事」涵盖「赏心」,转出下句悲伤之意。虽有现成出典,却从词人的亲身体验出发,表达了自然与人生的高度和谐的境界(具有共时性)不可多得这样的感喟,还是耐人寻味的。第二是过片「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两句,写对别后岁月的想象,同样运用了有关语典。前一句以「璧月琼枝」状写美的境界,以「夜夜」形容时间的漫长,而由于不能与友人相聚,佳境也无法共赏,词人用一「空」字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深遗憾;后一句以「菊花」与「人貌」对举,其实是「岁岁相似」与「年年不同」相形,或者说是以花开依旧来反衬人貌已非,从而深化了词人的人生感慨。第三,是篇末推想「不知来岁与谁看」。这里的「来岁」应指来年今日,所「看」的对象则包括开头所写的自然美景,也包括过片写到的「璧月琼枝」这种美的境界。而冠以「不知」二字,便传写出人生无常(由时间的推移引起人事的变化)、佳期难再的唱叹,

总之,《浣溪沙·菊节》这首小词在抒写离愁别绪的同时,也写下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而又不失诗的韵味;虽然调子低了一些,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迹,能给人以丰厚的启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