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
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
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
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居夷行》是宋代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的前半部分描绘巴陵一带的景物,突出秋声消歇,北风劲吹,江山如扫,一片凄凉景象,村托出作者的悲伤心境。后半部分写敌寇侵路、奸臣误国、皇帝被困,因而自己为国家多难而深深担忧,盼望有范鑫一样的奇才杰出之士出现,辅佐王室,振兴国家。全诗语重心长,激于爱国之情,起笔就启示人们一旦国家危亡,人们也就没有幸福可言。作者通过描写连年战乱的灾祸,表达了自己的忧虞时局之情,寄寓了其心中念乱望治的深意。
遭乱始知承平(1)乐,居夷(2)更觉中原(3)好。
遭到战乱也知道要保持国家安定,居住在湖南地区反而更觉得家乡好。
巴陵(4)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
岳阳的十月江面波动,万里的北风都能把客人给吹到。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5)。
洞庭湖的树叶稀松秋天已经渐渐走远,上古时,黄帝在洞庭观乐后离去,如今只留下果杲水波。
君山(6)偃蹇(7)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8)。
在洞庭湖中,高耸突兀的样子横扫岁月的痕迹,天空倒映着湖南荒凉的样子。
人世多违(9)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人世间多得是与愿望相违背的事,使得壮士悲伤,兵器还未定下来书生就已经老了。
扬州云气(10)郁不动(11),白首(12)频回费私祷(13)。
皇帝在扬州避难,却受金兵追赶,我暗地里频频为皇帝祈福。
后胜(14)误齐已莫追(15),范蠡(16)图越当若为。
奸臣误国已经没办法补救了,现在正要范蠡一样的谋臣辅佐皇帝复兴国家。
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17)时。
上天将后悔降祸于宋, 而助宋复兴,君子们应该珍惜筹划国家大事的时间。
愿闻群公张王室(18),臣也安眠(19)送余日(20)。
待驱逐敌寇宋朝复兴以后,天下太平,我就可以安度晚年了。
(1)承平:相承平安,指较持久的国家安定。
(2)夷:本为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这里用作对湖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
(3)中原: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一带,作者的家乡在此。
(4)巴陵:古岳州,今湖南岳阳。
(5)黄帝乐罢川杲杲:传说黄帝曾于洞庭之野奏成池之乐(见《庄子·天运》)。杲(gǎo)杲,日出之光。
(6)君山:在洞庭湖中。
(7)偃蹇:高耸突兀貌。
(8)白如扫:严冬植物凋零后,郊野空荡荡的景色。
(9)多违:指事情发展与愿望相违背。
(10)云气:古代迷信说法,帝王所在的天空上有祥瑞之气。《汉书.汉高帝纪》:“季(指刘邦)所居,上常有云气。”这里借指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避难的事。建炎元年(1127)冬,高宗到扬州。至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陷扬州,高宗又逃到杭州。
(11)郁不动:云气闭结不通,比喻皇帝有难,指高宗受金兵追赶。
(12)白首:作者自称,因思君优国而头白。
(13)私祷:暗中为宋高宗祈福。
(14)后胜:人名,战国时齐人,相齐王建,后接受秦国贿赂,出卖齐国,使齐不修攻战之备,且劝齐王建朝秦,齐王建受其骗入关,困于途中松柏之间,饿而死。(见《战国策·齐策》)这里借指北宋奸臣误国。
(15)莫追:不可补救。
(16)范蠡:春秋时越国谋臣,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范蠡辅佐勾践生聚养息,使越国军力强大,一举灭吴,终报会稽之耻。
(17)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
(18)张王室:削弱臣下,以壮大王室力量。
(19)安眠:比喻坦然轻松的生活。
(20)余日:犹晚年。
高宗建炎一年(1127)年,金兵掠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高宗建炎二年(1128)十月,金兵攻青州,扬州形势危急。湘湖一带也连年祸乱。适时,作者避乱湖南,作了《居夷行》这首七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