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张六

徐积 〔宋代〕 徐积

张六子庄死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四更时,积用素服望其所居哭之,哭且为诗。明旦涕泣以书,使孤甥、老老致于柩前。呜呼哀哉!

欲视目已瞑,欲语口已噤。

欲动肉已寒,欲书手已硬。

惟有心上热,惟有心上悲。

此热须臾间,此悲无休时。

所悲孤儿寒,所悲孤儿饥。

苦苦复苦苦,此悲遂入土。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哭张六》是北宋诗人徐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四句,写死者欲视、欲语、欲动、欲书,这些全不是写他对生的留恋,而是为存者孤儿、老母牵挂,写他不忍其哀伤,不忍其无以为生,忍受饥寒的煎迫。中间四句写死者是带着诸多牵挂不含与忧虑离开的,是抱憾无穷的;末四句点出悲之所在,即不忍孤儿的饥寒,尤其结句,作者把死者自己的悲痛,奉献于死者的灵前。全诗哀音镇纸,字字血泪,凄怆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张六子庄死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四更时,积用素服望其所居哭之,哭且为诗。明旦涕泣以书,使孤甥、老老致于柩前。呜呼哀哉!

张六,字子庄,竟去世矣一月十三日夜四更时分,我穿戴了居丧的白色冠服,面向死者所居的方位遥祭泣吊,边哭边吟,成此诗章。明晨,我流着泪把诗写出,让孤苦的外甥和他的祖母把它放在灵柩前祭奠。呜呼哀哉!

欲视目已(1),欲语口已(2)

想再看一看孤儿老母,双眼紧闭已不能睁;想再说几句告慰的话语,合上的嘴巴不能出声。

欲动肉已寒,欲书手已硬。

想再活动筋骨坐起,尸体的血肉已经变冷;想再写几行字留给亲人,双手僵直也已变硬。

惟有心上热,惟有心上悲。

惟有心头留着一丝余热,抛下孤儿老母实在不忍;惟有心中存着一点余悲,可怜孤儿老母今后何以为生。

此热须臾间,此悲无休时。

牵挂亲人的心头余热,一瞬间就会消损;哀怜亲人的心中余悲,却要经受无休止的时辰。

所悲孤儿寒,所悲孤儿饥。

可悲的是刚懂事的幼儿,从此要遭受风雪的欺凌;可悲的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此会煎熬于断炊的饥困。

苦苦复苦苦,此悲(3)入土。

死后的心头还带去深重悲苦,活着的亲人悲苦则更加深沉;死了还要深怀这无限的悲哀,就此入土埋葬丢下亲人。

注释

(1)瞑:闭眼。

(2)噤:闭口不作声。

(3)遂:就此。

创作背景

徐积的妹妹嫁后早亡,遗有幼甥,而妹夫张六后亦不幸病故,室中惟有孤甥及其祖母,老幼相依。诗人当时觉着凄苦,祭奠到了天明,含着泪边哭边构思写下了《哭张六》此诗。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哭张六》此诗从逝世者的心境着笔,表明死者虽已离开人世而心有余悲。死者家境贫寒,上有老母,下有孤儿,自己也不得其寿,自然是很悲苦的。这种情况,就死者来说,是含悲入土,饮恨重泉;就生者来说,是孤苦无依,饥寒交迫,盖人世凄哀之情,无有过于此者。

诗的前四句,写死者欲视、欲语、欲动、欲书,这些全不是写他对生的留恋,而是为存者孤儿老母着想,写他不忍其哀伤,不忍其无以为生,忍受饥寒的煎迫。不幸的是死者欲视而目已瞑,欲语而口已噤,欲动而肉已寒,欲书而手已僵感官肢体,既已失去了功能,自然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中间四句,感叹死者结束了生命,而此时所存的,只有心头的余热,和心上的余悲。这热是保持不了多久的,而悲哀则是没有休止的时候。“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韩愈《祭十二郎文》)张六的死,也是抱憾无穷的。

末后四句点出悲之所在,即不忍孤儿的饥寒。当张六在世的时候,无母的孤儿清贫的家境,孤儿的生活已经非常凄苦;现在他自己也与世长辞,孤儿的命运,也自然更加可悲。在这里诗人没有把老老和孤儿同时并写,是因为老老的晚年固然悲苦,但苦中之苦却是刚刚懂事的幼儿。结句“苦苦复苦苦,此悲遂入土。”作者把死者自己的悲痛,奉献于死者的灵前;死者既已含哀去世,而此悲将与死者同归黄土倘若死而有知,必将与生者同声一恸。

《哭张六》全诗哀音镇纸,字字血泪,怆恻感人。序文也满含哀思,对逝者的家境,逝世的日期以及和作者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叙述,使诗意更加明显。

作者简介

徐积

徐积

北宋聋人教官

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授楚州教授。对母亲极尽孝道。政和年间(1111—1118)赐谥“节孝处士”。有《节孝先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