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晴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此诗先写泛舟所见的鄱阳湖湖光景色,继而因景发兴,勾勒出傍晚时分湖上雨霁云收、恬静优美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自己面对美景的欣喜之情。“落景”两句展现了鄱阳湖雨过天晴的景致,“石镜”两句,形象描述了从湖中遥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末两句以共对美景相慰思念。全诗以写景为主,怀人之情只在结尾处稍微流露,但既无伤感之意,亦无怅惘之情,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浪动灌婴井(1),寻阳江上风。
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灌婴井中亦水翻如涛。
开帆入天镜(2),直向彭湖(3)东。
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落景(4)转疏雨(5),晴云散远空。
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名山(6)发佳兴,清赏(7)亦何穷?
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石镜(8)挂遥月,香炉(9)灭(10)彩虹(11)。
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12)同。
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1)灌婴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2)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
(3)彭湖:即彭蠡湖。
(4)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
(5)疏雨:稀疏的小雨。
(6)名山:指庐山。
(7)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8)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
(9)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
(10)灭:消失。
(11)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这两句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形容夜幕降临。
(12)君:指黄判官。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此诗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时下寻阳泛舟鄱阳湖寄友人黄判官之作。李白流放夜朗遇赦后,自江夏来到寻阳城(即浔阳,今江西九江)的彭蠡湖(即鄱阳湖),作此诗寄给友人黄判官。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借用铺叙的方法,描写鄱阳湖的水翻如涛、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借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夜幕不知不觉般如期降临。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应了题目,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全诗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写自己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豪迈。第二段为中间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云散虹出,罩在庐山顶上,景象更为壮观。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不觉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诗人情随景迁,写得错落有致。最后两句是第三段,清赏之余,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举目思念诗人。正是如此,照应了题目,又留下了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