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了少妇渴望爱情,渴望夫妻相依相偎,甚至举案齐眉的平凡生活。此诗结构直中有婉,虚实相映;描写细腻,突出细节;运用叠词,富有情韵。
青青河畔草,郁郁(1)园中柳。
河边的草地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
盈盈(2)楼上女,皎皎(3)当窗牖(4)。
站在绣楼上的那位女子体态盈盈,她靠着窗户容光照人好像皎皎的明月。
娥娥(5)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她打扮得红装艳丽,伸出纤细白嫩的手指扶着窗儿向远方盼望她的亲人。
昔为倡家(6)女,今为荡子(7)妇。
从前她曾经是个青楼女子,她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成了游子的妻子。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不想游子远行在外总是不回来,丢下她一个独守空房实在难以忍受寂寞。
(1)郁郁:茂盛的样子。
(2)盈盈: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3)皎皎:皎洁,洁白。
(4)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5)娥娥:形容女子姿容美好。《方言》:“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6)倡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说文》:“倡,乐也,就是指歌舞妓。”
(7)荡子:即“游子”,辞家远出、羁旅忘返的男子。《列子》里说“有人去乡土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谓之为狂荡之人也”可以为证。
《青青河畔草》此诗是代思妇设想的闺怨之作,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