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有瞽

诗经 〔先秦〕 诗经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周颂·有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天子在宗庙祭祀先祖的乐歌,写在周王朝宗庙的大庭上,排列着很多乐器,当乐器齐备、乐师到齐的时候就开始合奏,声音洪亮和谐,先祖神灵前来欣赏,参祭的贵客聆听了全部演奏。全诗一章,共十三句,诗中详细描述了乐队的组成,乐器的安排,乐声描绘得形象生动,场面描写得盛大恢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2)(2),在周之(3)。设(4)(5)崇牙(6)树羽(7)

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

(8)(9)(10)鼓,(11)(12)(13)(14)(15)(16)(17)奏,(18)(19)(16)举。

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

喤喤(20)厥声,肃雝(21)和鸣,先祖是听。我客(22)(23)(24)观厥(25)

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

(1)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2)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3)庭:庭院,宗庙的前庭,应指西周辟雍建筑的庭院。

(4)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5)虡: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6)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

(7)树羽:装饰上羽毛。树,插。

(8)应:小鼓。

(9)田:大鼓。

(10)县:“悬”的本字。

(11)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12)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13)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14)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15)既:已。

(16)备:安排就绪。

(17)乃:语助词。

(18)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

(19)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

(20)喤喤:乐声宏亮和谐。

(21)肃雝:声音和谐舒缓。

(22)戾:到达,到来。

(23)止:语尾助词。

(24)永:终,一直。

(25)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一说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是表现周王祭祀先祖时乐队齐奏的盛况。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周颂·有瞽》是描写作乐的篇章,《毛诗序》认为是“始作乐而合乎祖”,郑笺以“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释之,正反映了礼乐并重的传统观念。

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据《周礼·春官·序官》记载,其中的演奏人员有“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计三百人;另有“眡瞭三百人”,贾公彦疏说“眡瞭,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乐队中配备视力正常的人做盲人乐师的助手。可见,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周颂·有瞽》正是王室乐队演奏壮观场面的记录。

拼音版

zhōusòng··yǒu

yǒuyǒuzàizhōuzhītíngshèshèchóngshù

yìngtiánxuántáoqìngzhùbèinǎizòuxiāoguǎnbèi

huánghuángjuéshēngyōngmíngxiānshìtīngzhǐyǒngguānjuéchéng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