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游蜀

马戴 〔唐代〕 马戴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人游蜀》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送别友人入蜀,想象友人经过三峡时听到猿鸣会感到忧愁苦闷,奇险的栈道也给旅途带来很大障碍,欲扬先抑,充分写出蜀行的“愁人处”,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结尾却不作悲酸语,言蜀道虽难,而前景美好可喜,以此鼓励友人,足以让人精神振奋,勇于前往。全诗通体稳称,中间两联写景工切,结句落想尤高,脱尽蹊径。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别离杨柳陌,迢递(1)蜀门(2)行。

在杨柳成阴的小路上送君离去,踏上前往蜀地的遥远路途。

若听清猿(3)后,应多白发生。

若是听到凄清的猿声,会使旅人因愁而生出白发。

虹霓(4)栈道(5)风雨(6)杂江声。

天边的彩虹离栈道很近,风雨声中夹杂着江水奔涌的声音。

过尽愁人处(7)烟花(8)锦城(9)

等到走过这艰险的蜀道,就能看到锦城繁花盛开的景象。

注释

(1)迢递:遥远貌。

(2)蜀门:入蜀之门。此当指由长安入蜀所必经的剑门。

(3)清猿:凄凉的猿鸣。

(4)虹霓:即彩虹。色鲜盛者为虹,色暗淡者为霓(即副虹)。此指云彩。

(5)栈道:在山崖凿石架木修成的路。

(6)风雨:一作“雨雪”。

(7)愁人处:指艰险的蜀道。

(8)烟花:指春天的景色。

(9)锦城:即四川成都。因三国蜀汉于此设管理织锦之官,故称。

创作背景

《送人游蜀》这首诗是马戴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长亭柳色依依,当是长江下游一带。友人循水陆以历三峡而入川,道路崎岖,所以会看到重岩叠嶂的景色,也会听到凄厉的猿啼之声。

文学赏析

《送人游蜀》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多言愁,诉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送友入蜀,先从离别说起,分手的地点是“杨柳陌”,具体在何处不得而知;目的地是“蜀门”,即剑门,代指蜀地,但知路途遥远且异常艰难。诗的中间两联极写其艰难,写其“愁人处”。友人要经过三峡,三峡山高水急,迂曲险峻,景色清幽,猿鸣凄厉,传响山谷,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想象友人经过三峡听到猿鸣,忧愁苦闷,一定会生出新的白发来。感同身受的悬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除了途经三峡,还要攀登栈道,而栈道之奇险,就更可观了。诗人进一步想象沿途山高路险,栈道似架于云端,天空的彩虹似乎都与之相接了;在山回路转之外,更有风风雨雨夹杂着江流奔腾的声音。所有这些旅途上的艰难,都使人望而生畏,身历其境会发愁。复杂多变的路况与气候,给友人的旅行带来很大的障碍。写到此处,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结尾忽又振起:“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历尽了千难万险,过尽了让人发愁的地方,就是烟花似锦的成都了,那就是友人要到达的目的地。尝尽了艰辛,克服了困难,到达花月繁华之地,旅人可以卸下尘装,舒展一下旅途的疲困了。

从全诗看,虽然题为《送人游蜀》,但诗人未必到过四川。可是他从古代诗文中了解到猿啼、栈道等对远游旅客的影响,于是通过想象用诗句反映出来,既是提醒友人对入蜀之行要有克服行程艰苦的思想准备,也鼓励友人历尽艰难之后到了成都一定会有欢跃的快乐,这是把两种用意糅合一起而表达出来,就有它特别的寄托与情趣。

作者简介

马戴

马戴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马戴(799—869),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年间进士。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