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唐代〕 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水鸣。

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送人宰吴县》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规劝友人到任后关心百姓,颔联闸明为官的准则,颈联描绘吴县的水乡风情,尾联则是诗人给友人的临别赠言。全诗立意高,持论正,议论虽多而不枯燥,语言虽直而自有韵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海涨兵荒(1)后,为官合动情(2)

你是在天灾人祸不断的时候到吴县赴任的,作为官员的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慰问百姓的疾苦。

字人(3)异术(4)至论(5)不如(6)

抚治百姓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最好的理论不过是为官清廉。

草履随船卖(7)绫梭隔水(8)鸣。

希望在你的治理下水上船家能一边行船一边出卖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

(9)古人意(10),千里赠君行。

临别之际,唯以古代圣贤忠告之意作为赠言,以尽你我之间的友情。

注释

(1)海涨兵荒:海涨:海水上升,引申为海底地震、海啸灾害及水灾。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

(2)合动情:合:应该。动情:触动感情,也作满腔热情,负起责任。

(3)字人:抚治百姓。

(4)异术:奇妙的策略或办法。

(5)至论:高超的或正确精深的理论。

(6)清:清正廉明。

(7)草履随船卖:草履:草鞋。随船卖:沿路所见。

(8)绫梭隔水:绫梭:编制丝织品纬线的梭子。隔水:一作“隔岸” 。

(9)唯:《唐诗别裁》等作“惟” 。

(10)古人意:古代圣贤忠告之意。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吏治腐败。至晚唐,不仅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干戈不息,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军伍也烽烟四起,人民大多沦为灾民。在苏州属县吴县,不仅有潮水淹没田地的天灾,复有战乱兵燹所致的人祸。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友人要到吴县为官作宰,诗人于是写此诗以赠,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此诗首联紧扣特殊的时代背景,简要地概括出友人宰县主政的先决条件。颔联化用典故,翻出新意,进一步闸明为官的准则,强调为官之“清”,亦即廉政,既是对为官准则笼统的说明,更是对朋友的善言相勉,仁义情怀,感人肺腑。颈联是即景描写,所描绘的水乡风情中含有双重深意:草履布衣,是简朴生活的象征,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生活上做到朴素简俭;此联同时是诗人对友人施政的良好祝愿,希望友人到任之后能够注意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重现古代男耕女织、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尾联是对别意的总括,虽未道留恋感伤之情,其赠言的份量与恳切,包融了二人坦荡志诚的情怀,笃厚深挚的交谊,在由衷的祝愿中,传达出了二人互道珍重、仁义共勉的志诚心声。

作为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过去同类题材诗中的惜别伤离、愤慨于仕宦不遇等种种消极情调,未从友人间的离情别绪着笔,而是着眼于对朋友赴任的进言劝勉,通篇以议论出之,议论虽多而不枯燥,语言虽直而自有韵致,虽形象性相对不足,却能以其仁者之心,朋友间的坦荡志诚感发性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立意高,持论正,表达了“未能忘救物”的“诗旨”。

作者简介

杜荀鹤

杜荀鹤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青年时期,累举考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第八名)。当时政局动乱,未就官职,还乡闲居。后入南唐,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即病逝。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