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诗为第二首写狱中凄惨的生活和对家人怀念的感情。这两首诗意境凄凉,感情真挚,心理描写动人。
柏台(1)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2)月向低。
寒霜之气让御史台狱的夜晚更加凄楚寒凉,月亮低沉,风吹动了檐角上的铃铎发出声响。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里的自己却如同面临着沸汤热火的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3)愧老妻。
眼前浮现出我的孩子们的面容,身后只有草蓑,我这样贫穷愧对跟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了。
百岁神游(4)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死后神游埋葬在何处呢: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因深受百姓爱戴,被葬在桐乡,我也希望自己能葬在浙西一带。
(1)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于是老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
(2)琅珰:铃铎。
(3)牛衣:给牛抵御寒冷的草蓑。
(4)神游:人死的讳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由于苏轼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大力推行的新法屡屡表示不满,并形诸歌咏,发为诗篇,对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党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结果引起了当权者的嫉恨,遂指使台谏累章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在狱中期间,负责审讯的官员均奉上意,竭力罗织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这一组诗即作于乌台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