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吟》是宋末“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景,笼统地交代长江三峡的概貌;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全诗借典写愁,以理写愁,在写法上独具特色。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1)心。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1)行人:出行的人。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三峡吟》这首诗是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这里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忧愁因而觉得此声哀愁。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徐照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是人愁,而不是猿愁,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