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汉寿城春望》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汉寿(1)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2)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中牧竖(3)刍狗(4)(5)上行人看石麟(6)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7)满埃尘。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不知何日东瀛(8)变,此地还成要路津(9)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

(1)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2)荆榛:荆棘。

(3)牧竖:牧童。

(4)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5)陌:田间小路。

(6)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7)才见:依稀可见。

(8)东瀛:东海。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9)要路津:交通要道。

创作背景

《汉寿城春望》此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时作,作者想起登临古城的所见所感,想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唏嘘不已,便写下了这首诗。联系诗人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创作背景,可知这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而是长期感情积淀的爆发,在怀古的表象背后,蕴含着对已然“四海为家”的大唐江山的深深忧虑。

拼音版

hànshòu寿chéngchūnwàng

hànshòu寿chéngbiāncǎochūnhuāngduìjīngzhēn

tiánzhōngshùshāochúgǒushàngxíngrénkànshílín

huábiǎobànkōngjīngbēiwéncáijiànmǎnāichén

zhīdōngyíngbiànháichéngyàojīn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