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最高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与初到夔州(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自创音节的拗体七律,首联状写楼高,颔联描绘近景,颈联渲染远景,尾联感慨当世。诗中充满勃郁不平之气。
城尖径昃旌旆(1)愁,独立缥缈(2)之飞楼。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峡坼(3)云霾(4)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5)游。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6)西枝对断石(7),弱水(8)东影随长流(9)。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杖(10)藜(11)叹世者谁子(12),泣血迸空回白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1)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2)缥缈:高远不明之貌。
(3)坼:裂缝。
(4)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5)日抱鼋鼍: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6)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
(7)断石:指峡坼。
(8)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
(9)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诗》)。
(10)杖:拄(杖)。
(11)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12)谁子:哪一个。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未夏初,杜甫从云安迁居夔州,开始了寄寓夔州的一段生活,也进入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白帝城在夔州东面,坐落于山头上,面临长江,杜甫初到夔州,登楼眺望,感慨无限,作《白帝城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