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崔颢 〔唐代〕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行经华阴》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途经华阴时所见的华山三峰雄奇险峻的景色,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首联写远景,起句不凡,以华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际,压倒京都之豪富,暗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是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畤的形胜,即景生感,隐含倦于风尘退隐山林之意;尾联反诘,借向旁人劝喻,说明凡争名夺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学长生之术。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诗境雄浑壮阔,寓意深刻。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岧峣(1)太华(2)咸京(3),天外三峰(4)削不成。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武帝祠(5)前云欲散,仙人掌(6)上雨初晴。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河山北枕秦关(7)险,驿路(8)西连汉畤(9)平。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名利客(10),何如此处学长生(11)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

(1)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

(2)太华:即华山。

(3)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

(4)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5)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6)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7)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8)驿路:指交通要道。

(9)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10)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11)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创作背景

崔颢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年间二次入都。诗人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

拼音版

xíngjīnghuáyīn

tiáoyáotàihuàxiánjīngtiānwàisānfēngxuēchéng

qiányúnsànxiānrénzhǎngshàngchūqíng

shānběizhěnqínguānxiǎn驿西liánhànzhìpíng

jièwènpángmíngchùxuéchángshēng

作者简介

崔颢

崔颢

唐代著名诗人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年—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