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张昱 〔元代〕 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感事》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黄昏雨后留下轻寒,诗人心中一片纷乱;颔联以杞人和精卫自比,言忧念国事或改变现实是多余且徒劳的;颈联言无家可归、有国难投,表现了诗人对故国及故人的深情;尾联喟叹世人的麻木昏瞆,也体现了诗人的众醉独醒的形象。全诗情重愁浓,心绪起伏跌宕,基调悲凉,诗中多处用典,灵活贴切,语言既质朴如话,又意深味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雨过湖楼(1)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细雨飘过湖面,楼中也飘来一阵晚寒。心里一片纷乱,只有在酒中才能稍安。

杞人惟恐青天坠(2)精卫难期碧海干(3)

杞人深怕青天坠下,精卫盼不到大海变干。

鸿雁信(4)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鸿雁本应带来音信,它却在天上越飞越远。故国的山河身影朦胧,只有月中才能看见。

洛阳桥上闻鹃处(5),谁识当时独倚阑。

有谁知道我曾独自倚栏,在洛阳桥头一听那声声的啼鹃。

注释

(1)湖楼:西湖边的酒楼。

(2)杞人惟恐青天坠:《列子·天瑞》载,杞国有人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后世此典喻不必要的忧虑此处意在表示自我解嘲,说忧念国事是多余的,作为一介草芥,对局势无济于事。

(3)精卫难期碧海干: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明自己想挽救颓势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传精卫原是炎帝之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

(4)鸿雁信:《汉书·苏武传》载,苏武等出使匈奴被留,持节不屈,凡十九年。昭帝即位后,遣使请求放还。匈奴谎称苏武已不在人世。副使常惠夜间潜会汉使。汉使乃用常惠之计,告诉匈奴单于汉天子射猎上林,得雁,其足有系帛书,说苏武尚在。由是苏武等人得以还朝。后世用为咏书信的典故。此处用来表现音讯已绝,无家可归。

(5)洛阳桥上闻鹃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载,邵雍于嘉祐末在洛阳天津桥上闻杜鹃啼,感到南方禽鸟飞到北方是一种不好的征兆,推测十年内将有江南人以文字乱天下者。后来果然发生了王安石变法和蔡京等六贼扰乱朝政的事,导致北宋灭亡。此处用这一典故说明自己对时势的预见已成为现实,并承上句意,表示过去也并非杞人忧天。洛阳桥,又名天津桥,在洛阳市西南。

创作背景

元末,张士诚割据江浙一带,朱元璋也起兵江南。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据杭州,旋被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收复。诗人于此时应聘杨完者幕。至正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杀杨完者。诗人从此又流寓江湖。《感事》此诗写于这一时期,乃诗人蒿目时艰,有感而发之作。

拼音版

gǎnshì

guòlóuzuòwǎnhánxīnshízànjiǔbiānkuān

rénwéikǒngqīngtiānzhuìjīngwèinánhǎigàn

hóng鸿yànxìncóngtiānshàngguòshānyǐngzàiyuèzhōngkàn

luòyángqiáoshàngwénjuānchùshuíshídāngshílán

作者简介

张昱

张昱

元末明初诗人

张昱(生卒年不详),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曾任杭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入明,太祖徵召至京师,阁其老,曰“可闲矣”。自号可闲老人。徜徉杭州西湖山水间以终。著有《卢陵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