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氏饥

戴表元 〔元代〕 戴表元

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

劚萁所得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阿翁三日不供糜。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剡民饥》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陈述宋朝浙江剡县大灾造成饥荒情况,前四句饥民没有饭吃只好去挖蕨根,但收获很小;后四句写饥民迫于无奈选择从事危险的纤夫职业来求生存,更衬现出剡民饥贫的苦楚。全诗语言层层推进,平白如话,如同民歌,描写生动细致,使人如直见其人、直闻其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2)

剡县的百姓饥荒,山前山后到处挖掘蕨茎充饥。

(3)萁所得不满掬,皮肤(4)裂十指秃。

挖蕨茎所得都不满掬,皮肤却因用力挖刨而破裂,甚至十指的指甲都秃了。

皮皴指秃不敢辞,阿翁三日不供(5)

即使如此,还是不敢因辛劳而放弃,因为家中老父已经三天没有东西可吃了。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6),却得家人请官米(7)

不如离家去做官船纤夫,虽然既苦且险,却可以用冒险的代价换来官家之粮。

注释

(1)剡:古县名,汉置剡县,宋改嵊县,在今浙江嵊县南。

(2)蕨萁:蕨茎。蕨,一种羊齿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茎含淀粉,亦可食。萁,茎。

(3)劚:本为农具,此处用作动词刨、挖之意。

(4)皴:原指皮肤受冻裂开,此处指用力挖刨而破裂。

(5)糜:粥。

(6)挽船士:为官府服役的纤夫。

(7)官米:官府供给的粮食。

创作背景

《剡民饥》此诗大约是作者于“大德丙午(1306年),归自信州”(《剡源集·自序》)途经剡溪、关岭山一带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浙江剡县大灾造成饥荒情况。

文学赏析

《剡民饥》此诗内容如诗题所言,描绘了一幅剡地百姓寻蕨萁、聊以充饥的灾荒图。

前两句系因果关系,因“剡民饥”才引出下句“山前山后寻蕨萁”。三四句写承前而来,写剡民的状况,不仅“劚萁所得不满掬”,而且弄得“皮肤皱裂十指秃”,此二句一则说明蕨萁之少,人之多;二则说明“劚”萁之难。人多其少,“劚”之又难,自然所得无几。五六句写剡民之无奈处境,即使如此者也“不敢辞”,因为家中“阿翁”没有东西可吃;末二句写由于蕨萁难予充饥,则者决定抛家去作挽船士。“不如”二字承上启下,有骤转之意,又有铤而走险不得不为的无可奈何之感。

此诗揭示出宋元易代之际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管是盛世还是衰世,总有地方发生灾荒;发生灾荒,遭殃的总是穷苦百姓。反映民生疾苦是《诗经》以来的传统,所以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可观的同情百姓的作品,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落魄穷儒的诗集中,都可轻而易举地找到这类诗。写人民疾苦的古诗,一般有个模式,即渐渐推进,层层深人,直到把主人公逼入极不堪地步为止。戴表元这首诗也是如此。诗先写饥,次写挖蕨萁充饥,然后说蕨萁也挖不到,老父已三天未食,只好离家去服劳役,混官粮。全诗曲律借鉴乐府民歌变化而来,以质朴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伤心的场面,不加议论而主题自现,描写生动细致,使人如直见其人、直闻其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戴表元

戴表元

元代学者、诗文家

戴表元(1244—1310年),字帅初,又字曾伯,自号划源先生。奉化(今属浙江)人。七岁能文,多出奇语。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中进士乙科,官临安教授,以兵乱归剡。元大德八年(1304年),以荐举除信州教授,再调整州,以病辞。学博而肆,以文章名重一时。性好山水,多伤时悯乱之辞。其律诗雅秀力变宋持积习清新近晚唐。有《剡源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